English

白烨:遭遇与感受

2006-12-27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2006年之于我,真可谓是忙忙乱乱。看书,开会,成了生活中不停滚动的两只轮子。兴奋与失意替嬗,劳作与疲倦交备,也就成了生活与工作的主旋律。当然这也可以换个角度来看,那就是需要阅读的作品不少,需要研讨的话题甚多,文学生产繁荣而丰富,文坛形势热闹而大好。而我个人对于2006年最为强烈的感受,无疑是媒体、

媒体化和媒体时代的强势到来。

说起这样的感受,有一件事不能不说,那就是发生在今年3月上旬的所谓的“韩白论争”。事情的起因是我在我的博客里贴的《“80后”的现状与未来》的文章,评点了一些“80后”作者,并就“80后”的总体特点与大致走向作了评估。文章里说到:“80后”“走上了市场,没有走上文坛”;“从文学的角度来看,‘80后’写作从整体上说还不是文学写作,充其量只能算是文学的‘票友’写作”。在具体作者评点中,曾这样说到:“韩寒的作品,在《三重门》之后,越来越和文学没有太大的关系,他的作品主要是表达自己的一些观念,比如对教育的体制性问题的系列反叛等。”这样便招致了韩寒的恼怒,他写了《文坛是个屁谁都别装逼》的短文,进行脏话连篇的谩骂式的批评。因为一上来就是这种非理性又非善意的辱骂,使得没有办法进行正常对话。于是,我只好关闭博客。因此,这样一个“遭遇战”,随之就变成了“口水战”,并没有真正争论起来。

这件事情的起因好像是如何看待“80后”的问题,实质性的问题主要是我对如张悦然、李傻傻等“80后”作者肯定较多,而对韩寒的评价不够高,使他恼羞成怒。事情的背后,可能还隐含了不同代际的人对于文学、文坛的种种迥不相同的看法。

这件事在文学、文化界的影响,可能在于使人们看到一些青年人利用网络平台以非理性语言肆意表达其愤懑情绪和叛逆姿态,而我的感受除此而外,还有文坛和学界的极个别人的幸灾乐祸和阴阳怪气,更有一些媒体的紧追不舍和让人生厌又生畏。一些媒体包括一些有影响的大众媒体,似乎巴不得文坛出点事,恨不能事情越闹越大,他们以跟踪采访、两边对访等方式,用断章取义、渲染题目等伎俩,趁机“煽风点火”和不断“推波助澜”,力图把一场争论事件化,而后再戏剧化,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媒体就成了“导演”,当事人就成了“演员”;而“导演们”的努力与愿望,便是想方设法把这样的事件由“折子戏”拉长成“电视连续剧”,以便达到他们吸引受众、招徕读者的目的。

2006年,从所谓的“韩白论争”,到“孔子与章子怡之比”、“玄幻文学之争”、“梨花体诗歌事件”等,到从电视到图书的易中天的《品三国》、于丹的《品论语》等,都把网络、电视这些新生媒体的威力发挥得淋漓尽致,也把传统媒体的大众化趋向表露无疑。文坛一直在谈论媒体时代的文学生产,如果说以前只是纸上谈兵的话,那么2006年发生的这一切,已给人们带来了确定无疑的信息,那就是这样的一个媒体时代已经真正降临,并开始对我们的文学、文化的生产与运作,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影响。我还没来得及仔细琢磨其中的利弊得失,只是从自己的切身经历体味到:这样的媒体和“媒体时代”,在只从自己的角度和自身的利益执行其功能和发挥其优势时,对我们的社会文化生活不只有其益,还显然有其害。我们需要关注现状,研究问题,找出对策,以抑短扬长,避害趋利。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