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10年来声誉攀升最快的美国小说家是菲利普・罗思。他已经一跃成为美国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2006年5月21日《纽约时报》书评的调查数据尤其确认了菲利普・罗思作为当代美国文学巨匠的地位。《纽约时报书评
主流读者对于菲利普・罗思新近出版的著作持欢迎的态度。他最后一本大部头著作《反美阴谋》自从2004年问世以来,已经销售40万册。他最新出版的小说《每个人》连续数周进入《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来自各个阶层各个行业的人纷纷引用菲利普・罗思的话或他书中所用的语言。这种行为已经成为一种文化时尚。很多美国评论家坦言:文学圈中,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的这个文学时代是菲利普・罗思的时代。
菲利普・罗思在他的自传《事实:一个小说家的自传》(1988)中坦言,他所有小说主要由三种事件发展而来。第一,小说家从小到大的成长历程是从相对闭塞的威魁克犹太人聚居区走向相对广阔的美国社会。对于他的父辈来说,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美国人是很困难的。菲利普・罗思敏锐地感觉到了他的父辈和他的差异。他深入地研究了这种当一个人面对选择从一个种族群中脱离出来时的自我意识。那种想在各个方面融入美国主流社会,却每时每刻都感觉到痛苦的自我意识在某种程度上塑造了菲利普・罗思的个性和他的创作风格。第二,罗思多部小说的女主人公是以与他有着极其短暂的不幸的婚姻史的罗希为原型的。罗思认为反复回忆和创作关于他和罗希之间各种可能发生的故事,会引起他作为一个男人内心脆弱一面的自我意识。第三,在他的小说中读者可以发现他对于宏观的美国历史的理性反思。从他出版的23部小说中,读者不难看到他以众多的美国历史事件为小说叙述的直接背景:童年时期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模糊和间接的记忆;大都市的生活和城市居住郊区化的冲击;纽瓦克地区非犹太人的生活,尤其是他们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法西斯的强烈的抗议;20世纪末美国多元文化的融合及其存在的问题和矛盾;美国新时期新的政治倾向;甚至克林顿和莱温斯基的绯闻也被他用来做小说《人性的污点》潜在的线索和道德伦理的暗示。从头至尾地阅读菲利普・罗思的23部小说会让读者走进美国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的历史,同时了解犹太民族在美国的发展和融合的历史,它们更是一个美国作家自我发展和超越的历史。
菲利普・罗思的作品中既有贯穿于小说始终具有犹太人特点的孝顺父母和关怀家庭的温柔的描写,也充满独具特色的背叛家庭和背叛族裔的叛逆的描写。骚乱的场面与神圣的温柔的场面相互依存,出现在小说的叙述中。这些相互对抗的冲动浸透于小说中的各个人物角色当中,让这些角色性格更加丰富。这种丰富性显示了他们和我们的人性,同时为小说的情节提供了引人入胜的紧张的戏剧冲突。
菲利普・罗思的创作手法也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地更新的。随着美国社会从20世纪70年代进入80年代,传统的文学创作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罗斯探究美国社会和生活的文学想象的活力。标志着罗思文学创作手法的重大飞跃的小说是《生活逆流》。在这部和接下来的小说中作者采用了相互矛盾多重叙述声音,混淆事实和虚构的界限,玩弄文字游戏,运用各种不同的来自各个阶层的语言和叙述话语,采用内心独白,意识流等等非现实主义白描的叙述的手法。喜爱恶作剧的罗思会不时地诱惑读者回过头去浏览刚刚看过的篇章以便弄清事情的真相,直到最后他们意识到小说的迷宫般的结构,意识到那些相互冲突的过程和内心世界的不稳定。作者以这样一种强有力的方式表现人物易变的命运,内心冲突和矛盾,而这些不仅是后现代时期美国人普遍的心理状态,同时表现了经历了希特勒法西斯大屠杀之后犹太人的民族特质。
菲利普・罗思在1969年出版了长篇小说《波特诺的抱怨》之后,他曾一度被认为是美国文学界的坏男孩,被犹太学术圈称为叛逆。现在菲利普・罗思的文学贵族形象几乎成为文学评论家对他的一致评价。然而菲利普・罗思似乎并不在意这些评价的是非。他在美国康涅狄格州自己的两间房子的写作室里仍然笔耕不断。美国文学界像菲利普・罗思这样长时期进行艺术创作并始终保持着与时俱进的艺术魅力的,在文学史上是很少见的。虽然他并不像J.D.塞林格和托马斯・品钦那样过着隐居的生活,但是罗思一直生活低调。这无法阻止越来越多的人对他产生浓厚的学术兴趣。越来越多关于菲利普・罗思的采访和学术论文已经出现在美国各类学术杂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