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李师东:关注“泛文学化”的图书出版

2007-01-10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本报记者 舒晋瑜 我有话说

中国青年出版总社副总编辑李师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为了这次春季订货会,我们集中推出了一批“文学”图书。按理说,我们这样一家综合性出版社,出书门类很宽,不应该挤在一条道上。一些非文学的编辑部门不

约而同地做起“文学”图书,是不是文学方面的书好销一些,或者是出版社在不知不觉地向文学专业出版社靠拢?其实,这是一种错觉。尽管历史上文学图书给中青社带来过广泛声誉,重振文学雄风也一直是我们的期盼,但这一次可以说是在“无心插柳”,并非有意为之。再看看我们的出版同行,他们的非文学类出版物也不乏或深或浅的文学身影。这多多少少说明了一个问题:图书出版的“泛文学化”,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一个出版现象。

中国青年出版总社以往的出版物,在图书形态上最典型的特征是,素面朝天、白纸黑字。这与当时读者的阅读习惯有关。现在我们图书的表现形态十分丰富,可谓是眼花缭乱,五花八门。这同样是为了力图满足今天读者的阅读需求。与此同时,我们能感受到,现在的出版物在表述方式上也正在发生新的变化。在人们的印象里,过去的出版物,庄重、周正,表情严肃,往往给人以真理在握、说一不二之感。而现在做书,必须要考虑读者如何去阅读,如何适合读者去阅读。出版物要有亲和力,图书的表情就必须很丰富。因此现在的图书自然要多出些亲切和生动。我们不可能把书都做成“历史教科书”的模样,图书的表述方式感性一些、柔软一些,直观一些,文学化一些,这可以说是时势使然。从出版者的角度来看,表面上我们做出的是“文学”书,实际上是我们的图书出版借助了文学化的表述方式。

“泛文学化”的图书出版,所以能成为一种现象,更在于著作者自身的变化。跨文体写作、跨门类写作,已是一股潮流。作家们可以去阐述自己的人生哲学,可以去探秘《红楼梦》,可以去评点帝王将相,品读中国的男人和女人,非文学的著作者自然也可以用文学化的方式方法来表述自己的思考和见解。文学灵动而鲜活的表达形式,并不仅仅是文学家们的专利。拿我们司空见惯的通俗历史读物来说,这是我们出版者较少长时间冷落的一个区域。而如今却成了阅读的热点,产生人们始料不及的效应,不能不说是在这类出版物中有文学的因素在起作用。说到底,文学创作是个性化的个体行为。文学给予非文学著作者们的启示之一,在于表述上的个性化。正是这种个性化的表述,使得很多非常专业化的领域能够向大众敞开,引发大众读者的阅读兴趣。

当然,图书出版中“泛文学化”的个性表述,会有高低厚薄之分,也并不是所有的出版物都适合用文学的方式去表述。前些年,个性化写作与个人性写作是文学批评领域讨论的一个话题。“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德,总在心源。”不管出版物的表述方式如何灵动、活泛,如何感性、文学,著作者和图书能给予读者的,还是在于其内在的品质。李师东说,如果说我们对未来的出版有哪些新的期待,我们期待的是,在个性化表述逐渐被读者所认同之时,我们出版物的内在品质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