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北京图书订货会微调中转型

2007-01-17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记者 李晋悦 我有话说

本报讯 1月13日,为期三天的2007年北京图书订货会落下帷幕。根据大会组委会提供的数字显示,参加本次订货会的参展商有660多家,订货总码洋达24.5亿元人民币,其中新增的“图采会”,订货码洋达4900万元人民币。与2006年的23.9亿元的交易额基本持平,但与2005年的30.09亿元仍有较大差距。

 

 今年恰逢北京图书订货会20岁生日。回想20年前那个“自带座椅板凳”看样订书的时代,今天这个“盛宴”般的北京图书订货会简直与之不可同日而语。其影响力也被誉为出版界“风向标”、“指南针”。同时,北京图书订货会的功能也由原来的单一订货,延伸出更加丰富的内涵。这种转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许多出版社表示,如今图书营销和交易的渠道越来越便捷,比如很多客户只要通过网络就可以知道出版社新的出版计划,这就分散了在订货会上集中订货的压力;另外,图书交易已经开始呈现细分,包括期刊、儿童读物、科学普及等专业性比较强的图书基本上都有自己的交易平台,这又削弱了图书订货会的订货性功能。所以“我们来参会已经不完全仰仗于图书交易,也开始注重如何宣传自己,如何与出版界的朋友们交流沟通。”

显然,从今年出版社参展的态度上,我们就已经看出了这些向“重宣传”“重沟通”的转变,参展活动变得越来越理智和务实。从内容上看,几乎没有数百本书的“海量”展览情况,多数出版社只把今年重点新书带到会场,以便集中眼球;另外,更多出版社正在充分利用这样交流亮相的机会,国展中心1号楼四层几乎成为各种产品的发布中心,仅11日上午,4个会议室分别被重庆出版集团、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以及中医古籍出版社“征用”,甚至前一场活动的嘉宾还没完全散尽,第二场活动就要急着开始。此外,一些大型出版集团在展览期间甚至做了今年公司发展态势和战略的发布工作。

同时,作为北京图书订货会组织者,也早已敏锐地意识到订货会的功能性转移。近年来,他们在订货会的活动安排上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微调,比如继去年增加“书稿交易会”后,今年的图书订货会从内容和形式上又作了调整和改革,增加了两个新的项目:一是增设“全国图书馆现货看样采购会”;一个是“高峰论坛”。北京图书订货会组委会副秘书长黄国荣表示:“计划经济体制时代,出版者和分销商对于图书订货会订货之外的功能,都不是很在意。如今20年过去了,图书产业供销三方经营方式已经改变,订货会逐渐失去了能直接产生效益的订货的功能,已经逐渐成为所有出版者和分销商展示、交流、沟通和收集信息的平台――而现在我们则要将利用这些功能,作为让参展商参加会议的重要目的。”

在“图采会”现场,420余家出版社的近千个书架上,摆放着约12万种图书,参与订货的图书馆达1300家。很多图书馆代表对此次采购活动安排都表示满意,认为是一个很好的采购、交流机会。高峰论坛则由“图采组”组织,邀请图书馆界的知名专家、教育部有关官员、学界代表等举办,就当前图书馆集中采购市场中存在问题和如何解决等诸多问题进行研讨。从各方反应看,这些尝试是成功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