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向世界说明中国”正当其时

2007-01-17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本报记者 张隽 我有话说

1月12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大厅里洋溢着喜悦的气氛,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原国务院新闻办主任赵启正、中国出版集团总裁杨牧之、国务院新闻办副主任蔡名照、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邬书林、国家版权局副局长阎晓宏、国家外文局总编辑黄友义、国家汉办主任许琳、中华书局总编辑李岩、国家古籍办常务副

主任黄松、国家发改委文化产业研究所副所长陈忱、湖南新闻出版局副局长尹飞舟以及法国、德国、日本、韩国、爱尔兰、埃及驻华大使、参赞等各界人士济济一堂,共同见证一个庄严的时刻――汉英对照《大中华文库》全球首发。

真正的“中国芯”

《大中华文库》几乎是涵盖了中国五千年文化的精华,包括: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全2册)、荀子(全2册)、儒林外史(全3册)、牡丹亭(全2册)、西厢记、陶渊明集、楚辞、墨子(全2册)、汉魏六朝诗三百首(全2册)、红楼梦(全6册)、西游记(全6册)、水浒传(全5册)、三国演义(全5册)、孙子兵法、孙膑兵法、搜神记(全2册)、颜氏家训、长生殿、关汉卿杂剧选、汉魏六朝小说选、南柯记、封神演义(全4册)、儿女英雄传(全2册)、菜根潭、文心雕龙(全2册)、邯郸记、镜花缘(全2册)、老残游记(全2册)、浮生六记、管子(全4册)、吕氏春秋(全3册)、六韬、吴子、司马法、尉缭子、唐太宗李卫公问对、黄石公三略、黄帝内经素问(全3册)、列子、新编千家诗、阮籍诗选、四元玉鉴(全2册)、商君书、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全2册)、元曲三百首、初刻拍案惊奇(全4册)、黄帝四经等51种92册。

《大中华文库》有着强大的学术翻译与编辑出版阵容,学术顾问委员会中有我国最为知名的学贯中西的学者、翻译家、语言学家:季羡林、任继愈、袁行霈、李学勤、金开诚、杨宪益、叶水夫、沙博理、韩素音、李赋宁等;总编辑为原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现任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总裁杨牧之。

据杨牧之介绍,这套书第一期工程共设计了105种书目,现在已经出版了51种,剩下的将在2009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前全部出齐。同时着手制定中国近代和现当代的名著翻译出版计划,还有现当代大概100种书目。除了英文版以外,中国出版集团公司也正在着手编辑其他外文版,包括法文版、西班牙文版、德文版、阿拉伯文版等,其中朝鲜文版已经翻译出4种,将于今年6月份与韩国合作出版。另外,在适当的时候,还会出版丛书的普及版,让它走近更多的读者。

爱尔兰驻华大使戴克润称,汉英对照的《大中华文库》是五千年中国文化的新篇,堪称真正的“中国芯”,更应是“人类的文化芯片”,因为这些经典富含着东方人的智慧,也是人类共同价值观的组成部分。

领导重视政府支持学界看好

《大中华文库》的编纂出版工作,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肯定、重视和支持。2006年4月21日,应邀前往美国的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向耶鲁大学赠送了精心挑选的567种、1346册中国图书。在胡锦涛主席所赠的这批图书当中,除了有世界上发行量最大的工具书《新华字典》,中国第一部大型综合性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之外,还有《大中华文库》中的《论语》、《礼记》等。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也曾在2004年和2005年两次给《大中华文库》的学术顾问和工作人员写信慰勉问候。温总理在信中指出,该套丛书翻译和出版质量之高,反映了我国的出版水平;殷切期望从事这项工作的同志以伟大的爱国热忱、宽广的世界眼光和严谨的科学态度,锲而不舍地把这项光辉的事业进行到底,并期待着看到新的成果。

2006年7月1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工作的意见》中,要求抓好大型对外出版工程《大中华文库》的出版翻译工作。

国务院外宣办有关领导曾指示:“《大中华文库》是我国历史上首次系统全面地向世界推出的古籍整理和翻译的巨大文化工程,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工程,也是深层次的对外宣传工作,意义深远重大。”

季羡林老先生认为:“我们常讲一句话,说‘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问题是弘扬的范围是什么?弘扬的目的是什么?一方面,是为了我们自己,为了我们的后代。更重要的是,《大中华文库》对我们整个人类的进步、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国家图书馆名誉馆长任继愈因年事已高未能出席首发式,他在贺信中表示:“《大中华文库》我自始至终都在关心、参与,在我看来,《文库》整体筹划周全、版本选择权威、英译准确传神、体例妥当完善,浓缩了中华文明五千年,可以向世界说明中国。在此我也盼望《文库》在各界的努力下能早日变成各种文字。充分利用各种科技的手段、更便捷的方式,让更多的读者尤其是年轻人能分享这一精神的盛宴,让世界了解真正的文化中国。汉英对照《大中华文库》质量很好,够国际水平,能代表我们国家的出版水平,我很高兴,也很自豪。”

全球发行正当其时

《文库》的厚重与精深并不为大众所知,用原国务院新闻办主任赵启正的话说是“锦衣夜行”。毕生致力于推展弘扬中国文化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对《文库》的宣传发行倾注了极大的心力与热情,自始至终参与指导《文库》工作并不懈地为之鼓与呼。

许嘉璐认为,这套书在2007年刚刚开始的时候向世界发行是适得其时。现在世界各国开始对中国的语言与文化有了越来越多的、越来越高的需求,中国的文化以有史以来从未有过的规模、广度与深度走出国门,最好的标志就是在一年零七个月的时间里,就有56个国家建立了124所孔子学院。实际上,现在在教育部有关部门,在国务院汉语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那里提出申请、排队、等候建立孔子学院的国家还有几十个,提出的申请还有400多项待审议。这样一个潮流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很多人以为,随着中国制造的商品走向世界,随着中国的外汇储备的增加,所以中国引起了世界各国人民的注意,这只是原因之一。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经济全球化和交通与信息传输技术一日千里的进步,本来隔绝各国的大洋变成了小河沟,海底的光缆把万里之遥缩短成对面之间,这个时候,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粗浅地了解了中国,感到了兴趣。并激发了他们想进一步了解中国的欲望。就在这个时候,《文库》要向世界发行,所以说它适得其时。”

许嘉璐谈到,从另外一个意义上讲,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在两千多年里,曾经有过三次浪潮,一次浪潮出现在丝绸之路开始形成之际,那是从汉到南北朝,沿着陆路的丝绸之路和海上的丝绸之路,中国的产品、典籍、技术走向了世界。第二个浪潮是唐宋之际,那个时候很多国家派学者、使者到中国来学习中华文化,最突出的就是日本,先后派出三十几批遣唐使。同时中国的僧侣、学者,也自相反的方向到别的国家去,最有名的则是鉴真和尚。第三次从利玛窦用拉丁文翻译《论语》到欧洲,以及传教士在中国搜集、购买中国的古籍与文物运向欧洲。回顾前三次的浪潮,都是小规模的、无序的,都是随着传播者和采集者的兴趣零零星星进行的,那是在农耕社会或者是有些国家停留在游牧时代,用着原始的交通工具,原始的书写的工具来了解中华文化。近年来的这次的浪潮的出现,与以前绝不相同,无论是在广度上和深度上,最重要的是各国朋友要了解中国,他的目的是明确的,他们要求了解的中国是全面的、系统的,有不同层次和深度的。因而,我国政府和我们的文化出版产业应世界人民之需,开始有计划而不是无序地,使汉语、使中国的文化走出国门,走到世界各地去。《大中华文库》是幸运的,当它开始起步的时候(十年前),这个好形势没有出现,当它的工程进行到一半的时候,要向世界发行的时候,我们已经看到了来自中国周围的对中华文化需求的浪潮。那么,“这套《文库》就应该是一艘友谊的航船,应该乘着这次浪潮驶向五大洋。”

全程参与此项工作的《文库》工委会副主任、国家版权局副局长阎晓宏说,百年来西学东渐,中国人在努力地学习西方。时至今日,我国政府提出“走出去”的文化战略,而启动《文库》的全球发行,正是这一战略的具体贯彻实施。

就这套《文库》的发行工作,许嘉璐还提出了两点建议:第一,希望这部书能起到一种推动的作用。推动同一本书,中外的学者,如果有兴趣,如果有不同的意见再做一个译本。经典不是翻译一遍就完了,翻译经典应该群策群力。第二,让它起到带动作用,带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整个的浪潮或者是风潮。真正要让中华文化走出去,应该在它的推动下把这些经典,有选择的,用不同层次、不同的方式、不同的手段简要化、通俗化、趣味化。

据悉,整套《文库》发行工作由长期致力于传播中国文化、全球推动“经典诵读工程”的四海经典文化传播中心承担。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