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阅读为王,让好书走近读者

2007-01-17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本报记者 陈香整理 我有话说

1月12日,北京皇家大饭店宴会厅,本报2006年度图书评选结果发布会在此举行。十佳图书的出版社领导从光明日报社编委薛昌词、中国版协副秘书长黄国荣、中华读书报总编辑庄建的手中接过了获奖

证书。

在此,我们刊发十佳图书的出版社领导、百佳图书的出版社代表少年儿童出版社社长王一方等发表的获奖感言,和与会者的发言。让我们在纸上再一次分享2006年书界收获的喜悦!

沙里淘金,就是职业眼光

潘涛(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获奖图书:《爱因斯坦在中国》):现在出版的图书浩如烟海,就算是好书,数量也是很大的。在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等部委号召全民阅读的当下,读书报作为面向大众的读书媒体,来做年度好书推荐活动,很有意义。这个做法在国际上是很普遍的,美国、欧洲的读书类媒体做年度图书推荐是常规活动。

做好书评选,读书报有自己的特殊优势,你们是读书类的专业媒体,是长期的、每个月都在做图书的观察和推荐,在平时积累的基础上,在众多书评版发出来的文章的基础上,最后积淀下来的图书排行,这和有些媒体的做法是有区别的,况且这种推荐也不是说找几个专家、或者几位学者年终时随便做一个推荐。另外,你们的编辑还是很有职业眼光的。比较多的小众读物的价值能被你们发现,比如《权谋――诺贝尔科学奖的背后》、《爱因斯坦在中国》分别入选2005和2006年度十佳图书,这是和学术界相当一部分专家的看法相吻合的。沙里淘金,就是编辑的职业眼光。

我了解了一下,你们的十佳、百佳图书评选结果公布后,各地媒体的转载率很高,而且一天比一天多。有关动向我们还是比较关注的,做好书,还是要考虑它的传播效果。当然你们的图书评选活动还是可以有一些改进的地方。比如发布会的新闻通稿,是否过于简单?做一本好书,它的作者是很重要的,但通稿中没有列明,另外,获奖的出版社也是象征性地点了几家,似乎也不太够。应该让读者知道是哪些出版社出了哪些好书,长期以后读者自然就会对出版社有个比较,会引导更多的出版社出版好书――一个出版社的品牌形象不是靠做快餐式的垃圾书打造出来的。

评书的目的是推广

汪家明(三联书店副总编辑,获奖图书:《八十年代访谈录》、《上学记》):现在图书太多,好书、坏书都混在一起,而且坏书也做得很漂亮,图书评奖可以让我们出版社辛辛苦苦做的好书能够更突出一些,让读者看到、知道,对读者有引导性,这是最重要的。而且媒体做的评选推荐活动与出版社发布广告还不一样,评选推荐活动更具公信力。

读书报的图书评选是连续性的,《南方周末》去年做了,今年就没有,文汇读书周报也没有认真地做过,《新京报》虽然每年都在做,但它评书的口味比较另类,比较关注部分市民的取向,所以,尤其在今年,比较而言,读书报的好书评选几乎是独一无二的。虽然《中国图书商报》的阅读版也做了图书评选的工作,但是他们评得比较晚,也没有进行推广。因为评书本身不是目的,主要还是为了推广,让读者知道,所以你们开了年度图书发布会,又进行追踪报道,我觉得是很有必要的。而且读书报本身的定位是介乎出版业内和业外的报纸,业内的人看,业外的人也爱看,和其他的一些行业媒体不太一样。

作为读者,我希望读书报能够发一些尖锐的书评。现在的书业不缺评奖,唯缺批评。希望读书报的《书评周刊》像美国《纽约时报・书刊周刊》一样具有权威性,说一本书好,这本书就不胫而走,说一本书不好,马上就会一落千丈,谁第一个能够做到这个程度,谁就会长远地站住脚。也许一开始会影响广告,但做出品牌后,收益会更大。

不唯销量,不唯纯学术

顾青(中华书局副总编辑,获奖图书:《国史十六讲》):一般的图书评选推荐,各种媒体都会办。但是我觉得读书报这样一个权威的传播学术文化的媒体来推荐图书,是有自己的特色的。它不是以销售量为标准,也不是纯粹的唯学术的标准,而是体现了我们当代社会对思想文化的热情,所以,在这一点上,读书报的推荐在目前中国书业界、阅读界都是独树一帜的――现在的书业还是有一点物欲横流的意思,关注销量,追逐热点。我看到读书报年度十佳里边有些图书的销量并不特别大,但它在思想文化领域具有比较深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不是在面上体现,而是潜在水下,也许到了很多年以后才会被放大。

读书报图书评选的性质是思想文化学术领域当中的评选,按照我们一般的思路来说,应该有一个评委会。你们是编辑部内部的评选,当然你们的编辑大都具有文化情怀,评的书大致能够体现国内一年来学术文化领域的基本路向,但我还是觉得,下一步应该提高这个奖项的权威性,邀请一些比较新锐的人物、前沿的学者来发表意见;其二,应该有大众的参与,当然这个大众要有选择,比如说可以立足于高校,请高校的青年学子发表对书的看法,这与读书报的品位也是一致的,或者还可以有一些出版学术图书的出版人参与。

浮躁年代的高端图书评选

孟超(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副社长,获奖图书:《街头文化:成都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1870-1930》):读书报年度十佳、百佳图书评选是一个很有意义的事情,你们所评出的图书都是很严肃、很有品位的图书,在一个浮躁的年代,像读书报这样的高端图书评选确实不多。事实上,其他媒体也有每周的图书排行,但都是销售排名,与市场靠得太近。

所以,读书报的好书评选,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商业气味。现在很多评选,只要花钱就可以买一个名位,或者出钱赞助就可以,但是,如果一个媒体的每一个活动都是商业活动,这个媒体注定会死掉。

目前在所有的图书专业媒体中,读书报是第一个以如此大的声势来做好书评选的,我希望你们可以做成屹立不倒的品牌。

安慰寂寞的出版人

止庵(新星出版社副总编辑,获奖图书:《如何改变世界:社会企业家与新思想的威力》):我们是一个很小的出版社,也是很新的出版社。这一次有4本书入选读书报百佳图书,很是荣幸。我认为这样的评选有两个意义:其一是针对读者的,可能对读者会有阅读引导方面的影响;其二是针对出版社和编辑的,很多出版社的好书能够出版,是基于一个出版社的责任感,或基于一个编辑的责任感,他们希望出一本好书,出一本对中国的文化事业有所贡献的好书,但这样的事业往往会寂寞孤独,这样的推荐活动带来一些评论,带来媒体的关注,对当事人和相关的出版社也是一种鼓励,一种安慰。

让评选不为资本左右

扈文建(作家出版社副社长,获奖图书:《山南水北》):读书报的年度好书榜单,是真正发自于读书人内心想法的一个集合。它和出版者也是背靠背的,没有任何人来左右,不带任何人为操纵的痕迹,这是真正反映读书人内心好恶的专业评选。即便现在读书报没有完全做到这一点,但我希望,它最终的目标应该是这样――不是大众奖项,不为资本左右。

读书报的预设读者人群是读书人,他们的阅读口味、阅读取向与大众是有区别的,大众的东西很容易受到商业的驾御,资本想把什么东西打造成畅销书,连源头数据都是可以操纵的。但畅销书并不能反映一本书的学术价值和内容价值,它反映的只是商业价值。所以,中华读书报的这个榜单好就好在是相对独立的,严肃的,不受操控的。

但最终这一百本书是怎么来的,我还是希望流程能够更加严谨一些,对读者和出版社都有交代,比如我们社的莫言的《生死疲劳》并没有入选十佳,而《生死疲劳》在刚刚出版的时候,评论界给予的评价是相当高的。

将来有可能,要把评选的影响力更加扩大的话,我建议可以走联合的路,再加上一些与你们志趣相同的媒体来共同进行年度图书评选。

我们的“好书战略”

李师东(中国青年出版社副总编辑,获奖图书:《世界美如斯》):这几天做出版的人好像在过节,喜事不断。这两年我们中国青年出版社一直在推行一项计划,叫“好书战略”。我们设立了好书标准,也确立了一些明确的细则,目的是为了克服粗制滥造,或急功近利。《中华读书报》推荐的十佳图书中有我们的《世界美如斯》,在百佳图书中有我们的《变局――七千人大会始末》,这两本书代表了我们出版社的出版品位,也体现我们正在推行的计划的设想。所以,读书报的年度好书评选活动,对我们也是鼓励。

让大众回到阅读本身

施宏俊(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世纪文景文化传播公司北京总经理,获奖图书:《我的名字叫红》):感谢中华读书报组织的好书评选的活动。这个榜早就看到了,无论是十佳图书也好,百佳图书也罢,我感觉读书报的推荐图书和我们现在流俗的图书排行榜是不一样的,有引导读者来读书、来读怎样的书的意义,而不是迎合我们大众的趣味。另外,我从读书报年度十佳图书感受到,我们的专家也好,我们的媒体也罢,其实是希望大众回到阅读本身,而不是被一些非阅读的东西――比如,一些时尚的东西,别的一些姿态性的东西――所遮蔽,所以我觉得这个榜是很有价值的。

出版好书是我们始终如一的理念

林丽颖(东方出版社中心北京分公司副总经理,获奖图书:《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晚年口述》):出版好书是我们始终如一的理念,读书报年度好书评选无疑是对这一理念的最好肯定。我们愿与所有志同道合的出版界同人分享这一荣誉,年度好书也会成为我们继续努力的目标,它的精神与我们的行动同在。感谢所有喜欢《这个世界会好吗》的朋友,向所有热爱读书的朋友致敬,向所有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致敬。

阅读为王

王一方(少年儿童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获奖图书:《重返梦幻岛》):书市的主题是交易,交易为王,卖场为王,现金为王,但今天我们现场的气氛却彰显出“阅读为王”。

其实,在某种意义上说,把某本图书卖出去不是硬道理,这本书有人读才是硬道理。但是在我们这个时代,是一个多媒体的时代,阅读在逐渐地边缘化。这种边缘化的本质是我们读者的徘徊。读者为什么徘徊,是因为我们的书业太热闹,诱惑太多,泡沫太多。这个时候中华读书报的年度图书评选的意义就在于,把一些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凸显出来。读者有徘徊的权利,有阅读的权利,但在徘徊的过程中,媒体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

这个30年,我们经历了一个告别纯棉,拥抱化纤,最后又回到精纺的纯棉的时代。我想,大众与书的感情大概也是如此。这份纯棉的阅读感觉会回来的,共同期待吧。

图片说明:十佳图书出版社代表领奖后合影纪念,从左至右依次为:薛昌词、黄国荣、潘涛、汪家明、李师东、顾青、施宏俊、止庵、孟超、林丽颖、扈文建、庄建。摄影/本报记者吕慎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