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华杰(北京大学副教授)
2007年1月11日,我照例提前半小时到达国际展览中心,第一印象还是一个字“乱”:马路北侧停满了各种车辆,
让人欣慰的是,人们对图书还感兴趣。管他读什么书,读书总比不读强。
科学文化图书不冷不热,总量可怜,与大国不相称
展览会中展出的图书中科学类本身就不算多,而科学类中“有文化”的,占不到二十分之一(大部分是科学类教材和实用技术类读物)。今年科学文化方面还是有些好书,但通常埋在书海中不被识别。我想着重推荐两部:
《南腔北调:科学与文化之关系的对话》(北京大学出版社)。此书的特点非常多,可以轻松列出很多条。但我觉得重要的几条是:(1)两位作者(江晓原、刘兵)一南一北(上海、北京)每次就着一部书认真地谈科学文化。(2)据我所知,这些对话确实是真对话,而不是编造的。(3)江老师的观点总体上显得经典一些,刘老师的观点显得前卫一些,但两人每次都能极其自然地起承转合,出色地完成对话。(4)因为每篇对话都以一部书为主题,于是此书又引出近50部优秀的科学文化图书,大部分是从国外翻译的,因此透过此书基本上能够了解近5年国内外科学文化的动态。
《一种文化?》(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这是多位外国人写的科学文化论战集。“科学大战”的双方阵营和有关代表坐下来,坦率地交换意见。此书体现了一种良好的两种文化对话的氛围,值得我国学术界学习。
观念新颖的科学文化图书
展会前,记者问到我选书的标准。我只讲了一条(其他条似乎不用我专门讲):好书应当有新意。《失窃的收成:跨国公司的全球农业掠夺》(上海人民出版社)就是一部颇有新意的好书,其作者是印度的女科学家席瓦。实际上,它是一部薄薄的小书。英文版虽然早就出了,但中译本刚出,其中的观念对于中国主流文化界而言不但是新颖的、甚至是不可思议的。从书名就能猜到图书的大致内容,但是你可能猜不到作者给出的漂亮论证。
梁东元奉献系列科学传记佳作
湖北人民出版社推出作者梁东元的系列科学传记,16开本印制,十分气派。其中描写中国原子弹研制历史的《596秘史》和描写中国航天历程的《中国飞天大传》两部比较有特色,其中丰富的材料,相当多应算作独家史料。
科学经典重出
人文经典重出,在人文学界、出版界根本不是新闻。但对于科学类图书,情况完全不同。人们时常以为,科学只管最新的,过去的科学什么都不是,如果还是点什么的话,那么它们主要是错误或者如一些唯科学主义者所讲的“伪科学”。
这当然是一种极大的误解。当年武汉出版社,如今的北京大学出版社及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都在尝试出版一些科学大师的旧作,当然是经典著作。牛顿、拉瓦锡、达尔文、摩尔根、钱学森等人的作品,都有一些得到重新出版。特别是上海交通大学推出钱学森的《工程控制论》新世纪版,非常有纪念意义。
关于学风建设出版了一些实用的、权威的读物
《诚实做学问:从大一到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所述内容老实说不算新,但是在中国做学问的或者教别人做学问的,经常缺乏其中的常识。此书恰好细致、清晰地讲述了各领域学者做学问的通用规则,是学风建设极需要的好材料。北京大学出版社也刚推出同类图书《科研道德:倡导负责行为》。此前北京理工大学出社曾出版《怎样当一名科学家》,清华大学出版社曾出版《科研伦理入门》和《科学家的不端行为:捏造、篡改、剽窃》。这五种书合起来通读一遍,我相信会对国际上通行的规则有比较好的了解。
最后,除了感谢出版社给我们带了一些好书外,还是要感叹几句。我还是那句话:出书不同于种萝卜。种萝卜也有道行,也需要研究,这不假,但出书更复杂一些,变化更多一些。每一本书都是一个新产品,出版人都需要对其制订特别的营销策略。从目前的现状看,中国的出版业还在低水平上“打滚儿”,行为短期化甚至越来越严重。
刘华杰推荐书目
《南腔北调:科学与文化之关系的对话》北京大学出版社《一种文化?》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失窃的收成:跨国公司的全球农业掠夺》 上海人民出版社《596秘史》、《中国飞天大传》湖北人民出版社 《工程控制论》新世纪版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诚实做学问:从大一到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追寻记忆的痕迹》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右手、左手:大脑、身体、原子、和文化中不对称性的起源》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科学哲学指南》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元素新发现》 科学出版社 《繁盛之阴》江苏人民出版社 《同仁眼科手术笔记》中国青年出版社“自然科学经典译丛”中国青年出版社 《常用中草药原色图谱》 广西科技出版社 《科学方法和科学动力学》第2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