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连估衣也置办不起者,于是便产生了一种专为穷人缝衣补袜的缝穷婆。操业者多为贫困无着、孤苦伶仃的寡妇,抛头露面坐于市井道旁,专门兜揽贩夫走卒、杂役佣工的生意,他们多是单身汉。萧红在小说《生死场》中描写过至工棚补缀的缝穷婆形象。旧有《竹枝词》云:“穷人衣裳旧又破,小洞不补大洞苦;劝君勿必心发愁,上街去找缝穷婆。”
温饱人家,一件衣物也要“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地使用。纵使大户人家,也是如此。《雷雨》里周朴园的一件丝绸衬衫因烫破一洞,侍萍便在上面绣了朵梅花,亡羊补牢,反成至美。织补也是一个行当,其专为上好衣物补洞弥缝,是个技术活。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尼克松夫人的一条天蓝色丝巾曾被无知的烙铁烫坏,之后,这条丝巾又很快被北京普兰德洗染店一位叫吴兴扬的师傅织补得天衣无缝。故事甚至有些传奇。
估衣行、缝穷婆这样的行当如今早已不复存在,除了留下怀旧者的几许惦念,折射出的更多是时代变迁的迅速。《老北京的三百六十行》中记录的诸多旧行当,如今绝迹者不仅仅这些,还有赶脚行、缝袜行、鼻烟行、代写书信行等等。宋人周辉《清波杂录》称唐有三十六行之谓,宋人孟元老《东京梦华录》称宋有一百二十行之名,明人田汝成《游览志余》称明有三百六十行之说。世间有多少种活法,就会产生多少种行当,世间能容纳多少种行当,就会兼括多少种活法。每种行当的萌生或泯没,直接反映出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水平的变化。近代印刷术兴起后,雕版行便消失了;医院妇产科兴起后,稳婆行便消失了……如今更多行业不断喷薄蔚然、云起龙骧,给更多人士提供就业机会的同时,又使许多传统行当面临萧条凋敝。传统行当多为手工操作,多追求精益求精,因此常有镂月裁云、巧夺天工之湛,其附着的机杼绮思、格调禀性,更是说不完,道不尽,而现代产业,讲究的是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批量化,附加的人文因素则渐稀矣。多少年后,人们把玩手工时代的活计与机器时代的制品时,是否能体味到其间的差异呢?
一件衣裤经估衣行、缝穷婆,再经漂染行、制鞋行;一件碗盆经锯瓷行、锔钉行,再经补瓷行、刻嵌行……可以实现形态转化、物尽其用。那是个较少废品和垃圾的年代,一个物质匮乏形制下的合理格式。现代营生迥然于此。在很多传统行当日薄西山之际,我们能不叹惋!
《老北京的三百六十行》,李德生著,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年6月第一版,85.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