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李泽厚被研究

2007-01-24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李国涛 我有话说

研究学者李泽厚的著作,近来出了几本,如易中天的《盘点李泽厚》和何晓明的《返本与开新》。在《中华读书报》(2006・12・13)上读到刘东超的短文一则,题目是《当李泽厚成为研究对象……》。这是一则书评,评《返本与开新》一书。文章立意很新颖。它说研究李泽厚并不是新鲜事,李泽厚少年成大名,80年代对他就有许

多赞扬和批评。问题是,现在人们已经不把李泽厚当做一个“大活人”来与他争辩什么,讨论什么。而是把他“看做不会(或不去管他会不会)做出反应的历史人物来对待。……在新世纪之初,(上个世纪90年代末也有)李先生似乎渐渐成为别人研究的对象,成为思想史中的人物了”。“也可以说,李泽厚已经被思想史的步伐迈过,他不成为学术研究对象还能成为什么?”这里说“被迈过”,当然是可悲哀的事。在今天风起浪涌的时代,后浪很快推过前浪,新人又有新见解,又有新建树,又领一代新的风骚。但是我又想,一个学者,生前就成为“思想史中的人物”,也是值得自豪的事。前几天读陈平原在《社会科学论坛》(2002・12)上的讲演稿《学术文化视野中的“出版”》,其中还提到:“记得80年代李泽厚的《美的历程》刚出版,被人挑了好多常识性错误,据说冯友兰先生说了一句:这是一部大书。我当时听了,如醍醐灌顶,精神为之一振。”他是从冯先生的话里,理解了读书要识大体,不十分纠缠于细节。这也可见当年李泽厚的影响。可以说,当年李泽厚一出道(此前他已有许多为人称道的论文)就是一个有分量的人物。是的,可以称为“人物”,不过还没有进入思想史。当年事还为现在的学人记得,提出,也许说明他真的进入了思想史。

李泽厚大约真的没有兴趣对研究自己的著作表示意见了。他和陈明在2001年有一个对话录,在2002年出版,名为《浮生论学》(华夏出版社)。这次对话很随便,很活泼,也很有趣。我引几句供读者看。16页谈到自己的成就,他说:“并不见得我的地位就一定比他们(指余英时等学者――本文作者注)低……在台湾,叫我大师可不止一次。”在156页,谈到现在了,他说:“我想我没什么事可干了……一点失落感、酸楚感都没有……(许多人)视我如无物……我知道我顶多只能开点风气,如是而已,早就说了不为师……”真的没有失落感吗?会有一点的,那就是感慨。这也是常情,应当有的。我作为当年的老读者,现在还很喜欢看他的书,这个活着的“思想史人物”的书,清新,活泼,有锋芒,有锐气。即使许多意见已不能惊四座,他可也不是现在的什么“学术明星”能比得了的。说到这里,我想起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里的精彩比喻:“老年人如僧,少年人如侠。老年人如字典,少年人如戏文。……老年人如埃及沙漠之金字塔,少年人如西伯利亚之铁路。”铁路一直延伸,但也不能没有终点。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