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接到杨振宁的电子邮件后我与他联络,据他透露说,他和翁帆是在电话上订婚,然后他便将翁帆以及他们订婚的消息,告诉他在美国的孩子和他的弟弟妹妹,他们都祝福他。
他当时也说,另一位也接获讯息的物理学家朋友回信,特别举出西班牙大提琴家卡萨尔斯81岁时和他的21岁学生结婚的例子,作为对杨振宁的祝福
由于那时我正在台北开办《知识通讯评论》半月刊,和杨振宁联络后便在12月初的第二期刊出消息,消息经台湾报纸刊布,立时引起轰动。
其实那年10月,杨振宁在美国的弟弟杨振平一家还到北京清华暂住,杨振宁、杨振平一家也还与香港的弟弟杨振汉夫妇同去九寨沟旅游。当时他的弟弟并不知情,结果不到一个月获知此事,自是意外的。
在杨振宁2003年底搬到北京清华大学长住以前,清华大学早已盖好了三幢“大师邸”,一幢给杨振宁,一幢给林家翘,另外一幢后来给了杨振宁由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请回清华的杰出电脑数学专家姚期智。
清华大学的这三幢单门独院的两层住宅,是有点美国新住宅风格的两层小楼,虽说和校园中较陈旧的住宅比较,显出讲究得多,但是就以目前大陆城市的一般水准,也算不上豪华。2002年杨振宁的住屋已装修竣工,但因为他夫人杜致礼一直生病,为治疗和家人照顾的方便,所以他们住在美国。
2003年12月底杨振宁一个人搬进已空置年余的住宅,他在北京清华大学住了一年,一人生活,自理起居,一直到2004年12月传出订婚喜讯。
杨振宁传出喜讯后,受到媒体紧密追踪,原本还有些担心的杨振宁剑及履及立即和翁帆办理结婚手续。那年年底南亚发生海啸灾害,新闻焦点于是转移。
这一年多来,杨振宁在清华教书,在大陆演讲,偶尔住到香港中文大学,也主持邵逸夫奖之类的事情。期间去了日本和欧洲出席会议,这些行程都有太太翁帆做伴。
2006年3月底,杨振宁偕太太翁帆去美国,这是翁帆头一次去美国。
除了住到杨振宁原在纽约的家中,也和杨振宁在美国的家人见面。杨振宁有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都是美国出生长大,两个儿子都已在北京和香港与杨振宁和翁帆见过面,在美国的弟弟和妹妹,也都到北京见过翁帆。这一回杨振宁带翁帆同去蒙大拿州,看望住在那做医生的女儿,也在女儿家小住。
杨振宁的这次行程,让他常回想起49年前的事,那时他初得诺贝尔奖,才35岁。如果看他去瑞典斯德哥尔摩领奖时的照片,那瘦瘦的杨振宁,有着两个特别大的眼睛,显得特别年轻,看起来还像是一个大孩子。
但是比起较他早一辈的大物理学家海森伯和狄拉克来说,杨振宁似乎也并不特别的青稚。1933年32岁的海森伯和3l岁的狄拉克,在同一年去斯德哥尔摩获颁诺贝尔奖,他们两人都是由母亲陪着去的。1957年杨振宁是和太太杜致礼同行,他们也已有一个六岁大的儿子杨光诺。
杨振宁会在最近回顾他那段时间的生命历程,其来有自,原因是四月间在美国德州的达拉斯,举行了一个宇称不守恒50周年的研讨会。当年首先做出实验结果、证实这个物理观念革命的是华裔女科学家吴健雄。本次研讨会即由她的一位女弟子库勒(N.Koller)所筹划,吴健雄实验得到确实结果,是在1956年的年底,距今正好50年。
吴健雄最早做出了实验结果,促成杨振宁和李政道得到诺贝尔奖。被许多人认为应该共同获奖的吴健雄,已去世九年,无缘与会,吴健雄的儿子袁纬承也是物理学家,出席会议讲述母亲的生平和工作,此外李政道以及当年做了另一实验、后来因他项工作得到诺贝尔奖的莱德曼(L.Lederman),也都在会上发表演讲。
杨振宁在会中的演讲,题目是“门在哪个方向?”(In which direction is the door?)。杨振宁会讲这个题目,是因为1957年年初,杨振宁得知吴健雄实验得到确实的结果之后,便给当时在维京群岛度假的奥本海默发了一封电报,告知这个结果。和杨振宁亦师亦友的奥本海默给杨振宁回电只有短短几个字:“走出房门。”
奥本海默所以会回这样一个电报,是因为杨振宁在1956年的一个报告中,曾经将当时物理学界面对宇称不守恒的情况,比喻为一个在一间黑暗房子里的人,他知道在某一个方向一定有一扇门,但是门在什么方向呢?
2006年的4月22日,当年曾经密切合作、后来争吵决裂的杨振宁和李政道,在达拉斯的这个会上碰面。李政道先做的演讲,讨论了一些微中子的研究,也谈到吴健雄和她的实验,没有触及当年与杨振宁的合作。接下来莱德曼的演讲,谈论他自己当年做另外一个实验的过程,杨振宁都在座上。
杨振宁在下一会程中演讲“门在哪个方向?”也没有触及敏感的与李政道的合作问题,他在演讲中引述了方甫去世的杰出物理学家达利兹(R.Dalitz)在1982年巴黎一个物理学历史会议中的谈话,达利兹谈到当年他错失宇称不守恒的想法。
2006年6月间杨振宁和翁帆回到香港,就有新闻界问起他们怀孕生子的传闻,7月初杨振宁偕翁帆一同到台北参加“中研院”院士会议,引起新闻热潮,也有人再追问怀孕之事。杨振宁神情愉畅,翁帆应对自在,在媒体访谈中也显见他们缘近气投的情感,得到普遍的好评。
1999年杨振宁在纽约大学石溪分校退休晚宴演讲的最后一张投影片,是引用了李商隐的诗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杨振宁当时就把这个诗句改了一下,成为“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来说明他面对人生晚境的心情。也许出他自己的意料之外,五年之后他会和小他54岁的翁帆结婚。行事谨思慎为的杨振宁,在人生途中难免的有了一些意外,但是意外一直都不是他人生的风格。
(本文摘自《人间重晚晴:杨振宁翁帆访谈录》,江才健文,潘国驹、潘星华、韩川元、胡祖协/编,科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定价:25.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