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剧变幻的数字化时代,人们更多了一些生命飘泊之感和向往安顿之情,更易引发对宁静的精神家园的怀想,对大自然古朴、清新和粗犷境界的渴望,对田园牧歌那般古典情味和悠远诗意的共鸣。回顾这一年新读和重读
其实,不用说别的,只就都德每年冬天都要逃出灯红酒绿的巴黎,跑到故乡普罗旺斯温暖阳光下,住在绿茵覆盖的山坡上像大蝴蝶似的老磨坊里,把磨盘上成群野兔吓跑,与顶楼上那只沉思默想的古怪猫头鹰为伴,闻着草味花香,黄昏,从窗户眺望天边羊群喧闹归来――这些,就让人羡慕不已了!
与其说这是一部短篇小说集,不如说是一组天然浑成的精美散文,展示了一幅幅让人回味无穷的普罗旺斯山水画和风情画。例如,吕贝龙山上,牧童望着满天星光,和心爱的姑娘拥坐一夜,温柔甜蜜却绝不逾矩,那样迷人而高贵的爱情初萌的故事(《繁星》)。还有,那个重感情而不计功利的朴实青年农民,结婚前夕才发现自己一见钟情的姑娘是个水性扬花的人,只得中断婚事从此绝口不再提她,对父母强作笑颜,心里的爱情却依然炽烈,终于怀着爱的苦痛跳楼自尽(《阿莱城的姑娘》)。特别是那位表面上保守实则自尊,坚守古老乡俗的倔老头高尼勒,他知其不可而强为之,宁可让自己的风力磨坊空转,也要向先进的蒸汽磨坊宣战,而那些同情他的纯朴乡民们知情后,都把麦子主动给他送来,直到高老头死去――法兰西现代化进程的早期,普罗旺斯农民可笑、可敬而又有点悲壮的情怀,让你心生感动,并启发我们对当下复杂精神现象的思考(《高尼勒师傅的秘密》)……
都德这部经典之作,此前我已经读过两种译本。最早得到的是上世纪80年代的三联版,龚灿光译。2002年,又买到了郝运翻译的精装本,译林版,有译者序言,还加了许多注释,助我深入理解。这两种译本,书名都叫《磨坊书简》。
按说,不做专门研究,有这两个译本也就可以了,为什么今年见到柳译《磨坊书札》喜出望外,当即买下呢?这固然是对都德此书的偏爱,也是对柳氏译笔的信赖。但,更重要的原因却是,这本书的译文前后,有柳氏撰写的两篇妙文:《都德的短篇创作》和《跋――我译〈磨坊文札〉》。我觉得就冲着柳鸣九这两篇文章,这个译本也是非买不可的。前者,是一篇难得的赏析随笔。柳氏不罗列知识性东西,更不见丝毫高头讲章气味,而是把笔触深入到文心深处,层层剖析都德短篇的思想艺术特色及其魅力之谜,分析普罗旺斯人的性格特征,文笔摇曳多姿、曲尽其妙,长于思辨说理更兼优美抒情,常发人之所未发,真是大手笔的小文章。而书后的《跋》,娓娓道来,是一篇历述译家与都德此书几十年感情经历的散文。译家晚年羡慕乡居生活而不可得,无奈烦躁之时,“都德成了我近几年来的镇静剂,一需要时,就拿来用上一两小时”。这样有滋有味的文字,让我们窥见到柳氏译此书时的心路历程,是对都德普罗旺斯情愫的又一种切身解读。名著名译,加上有理有识有情的赏析文字,这个三合一的版本,是今年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本书。
130年前,都德追寻普罗旺斯古老的牧歌,把故乡的诱惑写了下来。130年后的今天,我在落雪的时候,读着柳鸣九的文字,追寻都德当年追寻的牧歌,感受遥远法国南方普罗旺斯阳光和山野的诱惑,做一把精神的突围,这是多么美妙的事情!
《磨坊文札》,〔法〕都德著,柳鸣九译,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6年1月第一版,12.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