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一个书生革命家的晚年

2007-02-07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张旭东 我有话说

综观陈独秀的一生,其后期活动思想要比前期更为丰富、复杂。在这个时期中,他的思想和活动错综复杂,他与共产国际的关系、与中共的关系、与国民党以及其他民主党派等各种政治势力的关系,都发生了与他前半生不同的变化,特别他与托派的纠纷离合等等。如何客观地展现这些变化过程,并且公正地评价其后期思想,包括他

对大革命失败后时局的分析;托派思想、抗战救国思想;民主思想等,从而以求真求实的态度还原一个真实的晚年陈独秀,所有这些都是摆在陈独秀研究者面前的重大课题。近期,长期致力于陈独秀研究的中央党校党史部祝彦先生的《晚年陈独秀(1927―1942)》一书,对陈独秀的后期活动及其思想第一次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论述,历史地还原了一个真实的晚年陈独秀。

作者在详尽占有国内外有关陈独秀的原始文本、档案资料并在吸收学界研究动态的基础上对晚年陈独秀的历史活动和其思想做了全面、系统的论述。全书可分为两大部分,前一部分主要论述了晚年陈独秀的历史活动,对陈独秀大革命失败后的委屈与抗争、如何接受托洛茨基主义,投身托派事业以及随后又如何造成托陈分裂、第四次被捕入狱后那种身陷囹圄而气贯长虹的精神风貌、抗日烽火中的投身抗日以及垂暮之年的寂寞与孤独等活动,作者做了全面系统地描述。后一部分主要评析晚年陈独秀思想,包括大革命失败后的时局观、托派思想、抗战救国思想、民主政治思想等,作者在对陈独秀的原著分析和解读的基础上,并吸收学界的研究动态,在历史的大背景下,对这些思想做了探讨和评述,最后归结为:一个真实的陈独秀应该是集书生、革命家、终身反对派;一个坚定的爱国主义者;一个有风骨的传统知识分子和有点像普列汉诺夫的综合体。

当今,为数很少的“陈研”大多集中在传记类的形式上,但这不免陷入了资料性较强,学术性较弱的局限中。作者大胆突破这个局限,从传统史学着手,在注重历史资料的挖掘和研究对象原著研读的基础上对研究对象进行学理的分析和阐述,做到了史论结合,论从史出,使得该书不同于一般的传记文本,从而体现了该书的学术价值。全书前后两部分紧扣相连,脉络清晰,第一部分对晚年陈独秀的历史活动及事件的描述为第二部分剖析其思想提供历史背景,从而为人们历史地看待晚年陈独秀及其思想提供了一个客观真实的历史面貌,第二部分的思想剖析是第一部分的深化和发展。

关于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中东路事件”问题、陈独秀被开除出党的问题、陈独秀与托洛茨基主义的关系等问题,作者都在扎实的资料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全书最大的亮点在于,作者不仅从当时的具体历史环境来阐释陈独秀晚年政治悲剧,而且还注意到从陈独秀个人的书生性格特征方面来分析。陈独秀本是一介书生,怀抱爱国忧民、振兴中华的鸿志,不期卷入了政治斗争的旋涡。但是,书生所固有的文人气质,包括看社会问题“雾里看花”;具有独立的人格思想,但在现实中又兼具有优柔寡断的特点;具有传统文人重情重义的品格;在实际政治生活中,原则性有余,灵活性不足以及对革命的理解总是温情脉脉,缺乏血雨腥风的体验等等,这其中的得与失终究注定了书生革命家的归宿:书生―革命家―反对派。

《晚年陈独秀(1927―1942)》祝彦著,人民出版社2006年11月第一版,48.00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