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将临,人们都在考虑如何过好这个大节日。我读到了一本很精彩的图文书,“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系列成果之一《春节》。
这是一本民间文化遗产研究专家郑一民、武晔卿合著的研究性著作。中国的
历朝历代、全国各地,人们是如何过春节的?每个中国人都有自己的了解与体验,但要全部讲清这涉及节日中衣、食、住、行、信仰、情趣、审美、技艺、文学、自然、民俗、礼仪、游乐、商贸、交际等方方面面的大节日,绝非易事。况且中国人过春节,在守岁、拜年、祭祖、敬神、娱乐、走亲访友中还含有忠孝节义、仁义智信、以和为贵、诚信为人、尊老爱幼、勤劳勇敢、刻苦进取、精忠报国等传统美德传承和教诲的内容,要讲清春节的文化内涵更是不易。在这些方面,虽然历朝历代的学者都有不少研究成果,材料也很丰富,但多停留在揭示节日活动的表象。作为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者,两位作者不仅把人们多已遗忘的历史典籍中关于春节活动事象的史料一一钩稽出来,爬梳整理,并结合当代民俗的田野调查,民间传说故事的搜集、整理,少数民族节日民俗调查,对历史上人们怎么过春节,当代人如何过春节,作了全面、生动、具体、准确的表述,其努力是不寻常的。
这部书分五个部分。前三部分:春节的考述,春节的习俗,春节的传统,重点回答了第一方面的问题:春节民俗的渊源与变迁。这一部分是一般读者很感兴趣的问题。举例来说,书中讲春节的习俗与活动,从腊八一直讲到正月十六,其节日民俗活动之丰富,是我们闻所未闻的。讲到除夕(大年三十),书中介绍了祭全神、捏饺子、明灯旺火、年夜饭、守岁、游戏,引用的文史典籍有26种之多。历朝历代的人如何过春节,在作者的笔下一一复活了,读来让人兴味无穷,年长者,仿佛又回到了儿时过节的情景中,年青者,也会感叹,中国人原来过节是如此有滋有味!从学术上看,作者在涉及每一个春节民俗事象时,都遵循科学、严格、准确的研究要求,作比较精到的论述。比如书中开头讲到“年”的概念时,作者是从对甲骨文年的字形讲起“象人头顶谷物之形”,说明甲骨文年字的本义“是用来表示谷物的成熟”,进而引用《说文解字》“年,谷熟也”。年的概念是从表示谷物成熟的周期而逐渐演化为表示时间的名词,成为春夏秋冬四季相合的时间段的代名词,成了计算岁时的一个数字单位……由此引申到古人过年有庆丰收之意。这一部分的讲述以史料丰富、全面,考订整理深入、系统而见长,既吸引一般读者,对研究工作来说,也有资料总汇的宝贵价值。
在全球化的历史条件下,中国的传统节日,不仅节日活动有的已被人们遗忘,而且节日的深层文化内涵与社会价值,也往往被人忽视。作为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者,作者作了深刻的反思与创造性的理论思考。作者的视角与观察结果是全新的。作者指出,春节的文化内涵是:春节是民族文化记忆的强化与普及;春节是感恩节;春节是传统美德教化和规范的大课堂;春节是交流讯息、谋划未来的平台;春节是民间艺术的大展演和中国人的狂欢节。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作者对当代中国人如何过春节这一问题,作了文化学方面的探讨。作者指出,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面临外来文化的冲击,生活节奏的加快,物质生活的丰裕,人们过春节时却感到“年味儿越来越淡了”,“找不到过年的感觉了”,有些学者还发出了“抢救春节”的呼声。书中认为“中国传统的春节给了人们一分浓得难以化开的情,一种经年酿造的淳厚的味,这就是生养我们的‘文化之根’”,作者认为当代人过春节应当“不再以追求物质享受为目的,而是更多的追求一种精神文化的盛宴。”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和民意“继承春节文化精髓,弘扬春节文化的内涵”,这方面作者的一家之言,对当代人如何过好节是有重要参考价值的。春节将临,每个地方,每个家庭,每个华人都在考虑如何过好节,如何过得有文化、有品位,不妨读读这本书,或许会有所启示。
全书的最后一部分“国外的年节”,介绍了外国人如何过年的奇风异俗,并对中外年节作了比较,指出中国春节是世界上时间最长的年节,长达39天到55天;是世界上年节活动参加人数最多的民族节日;是世界历史上最悠久的民族节目;是世界上年节民俗事象,文化内涵最丰富的民族节目,对研究中国春节的普世意义作了探讨,这方面的研究,也是全新的。
这本书的总体设计也是比较成功的,具有浓郁的中国传统喜庆色彩,封面、封底,每页的边框以红色为主调,大量运用十二生肖剪纸纹样为装饰图案,隐含年节周而复始。全书彩印,用了350张反映春节历史、民俗的图片。读者阅读、赏鉴此书,可以具体看到中国春节民俗的丰富多彩,既让人怀旧辞岁,也鼓励人去创造的生活。这是一本集民俗研究成果、民俗文化展出、文化鉴赏与思考于一身的书,也是人们在过春节时可以赏心悦目翻翻的书。
《春节》,郑一民、武晔卿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12月第一版,58.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