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珍藏的《红军长征记》是于1942年出版的,它是记载长征这一历史史实的最早文献。它的征稿始于陕北的瓦窑堡,在保安进行编辑工作,而全书的编定则在延安完成。这部珍藏于哈佛燕京图书馆的图书分上、下两册,32开,除书名外,还印有“党内参考材料”,“总政治部宣传部印。一九四二年十一月”
该书总共412页,收有回忆录100篇,附歌曲10首。又附录《乌江战斗中的英雄》、《安顺场战斗的英雄》两篇,书后另附有《红军第一军团长征中经过地点及里程一览表》等,回忆录作者有董必武等44人。回忆录中的文章按时间顺序编排,描述了红军长征的整个战斗历程。其中,有些篇什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名篇,如陆定一的《老山界》。但也有一些回忆录为近十多年来出版的文集所遗漏。沈津曾著文介绍,徐特立的《长征中的医院》为《徐特立文集》所未收;李富春的《暂别了!江西苏区的兄弟》为《李富春选集》失收;谢觉哉的《真是蛮子》、《抱相冈的一夜》、《番民生活鳞片》都是《谢觉哉文集》外的佚文。此外又如陆定一《长征歌》则与《陆定一文集》中所收的有很多不同,而《红军入川歌》、《打骑兵歌》则为《文集》未收。至于其他的许多文章也多未见后来的如《回顾长征》等二十多本专书收录。这本书的影印出版为研究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长征史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也为我们继承和发扬红军精神提供了活生生的教材。
《红军长征记》是长征最原始的记录,史料真实、可靠。本书是在长征胜利结束后即开始征稿,作者对长征过程的所见所闻仍历历在目,记忆犹新,他们将亲历的史事及时地记录下来,这种亲历者的回忆录是最原始的记录,保留了距历史事件发生最近距离的事态、境态与心态,因而直接、真实、可靠。本书大部分文章朴实无华,通俗流畅,给人以强烈的现场感。例如,童小朋的《残酷的轰炸》记述了红军在四渡赤水行军中遭受敌机轰炸的悲惨场面,张爱萍的《从两河口到马蹄街》则描述红三军团四师行军中边走边精简行李,把一些书籍和文件都烧了。这些生动的记载,真实地反映了长征的场景。类似这样的记载,书中还有很多。该书对长征的细节描写,真实地再现了红军长征的历程,为学术研究提供了可靠的第一手资料。
书中的每一篇回忆录都体现出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与艰苦的自然环境作斗争的豪迈精神。书中关于战斗的文章,描绘了红军战士冲破敌人封锁、英勇杀敌的壮观场面。这些文章真实再现了当年红军骁勇善战的雄姿,体现了红军战士不畏强敌、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当时红军处于极为艰难的境地。从自然环境看,红军要面对高山、大河、雪山、草地以及恶劣的气候,还要终日忍受饥饿的煎熬;从战斗环境来看,红军不仅要面对几十万国民党正规军的围追堵截,还要提防民团武装的冷枪。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红军战士团结一致,克服困难,留下了许多感人的事迹。从书中平凡的事例中,我们能感受到红军精神的伟大。
书中的文章短小精悍,文字朴实无华,语言幽默风趣,体现了红军战士不畏艰险、克服困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乐观主义精神。长征路上的困难是难以想象的,前有阻敌,后有追兵,头上还有敌机轰炸;粮食短缺,环境恶劣,路途遥远而艰险……然而,就是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红军战士们依然士气高昂,苦中作乐、笑对困难。红军为了避开敌人的攻击,在出发初期,常常是白天休息,夜晚行军。由于打乱了生物钟,红军战士走在路上稍一停顿就有可能睡着。为了驱赶疲劳、困乏,战士们在安全的路段,或唱歌,或讲故事,或说笑话,以活跃气氛。夜行军时遇上雨天,道路泥泞,行走非常困难,但战士们仍乐观面对。在一篇写夜行军的文章里有生动的描写:“这样的路愈走愈小了,又不平又有烂泥,更有树根,大家还是‘哗啦哗啦’的跌个不止,尤其是那广仔跌的更多,最有趣的是他那‘连放四炮’。……当他跌一跤时,老曹就说:‘再来一炮,’走两步果然又一跤,老曹又唤:‘连放三炮,’不一会又一跤,老曹又唤:‘连放四炮,’又跌了一跤,笑的大家肚子都笑疼了。”到宿营地后,广仔还说“我跌得不多,只跌了十二跤”,引起了大家的哄笑。书中像这样轻松诙谐的片段俯拾皆是,红军战士笑对困难的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长征是“激动人心的远征史诗”,是人类历史的伟大创举,也是先辈留给我们的可贵的精神财富。《红军长征记》留下的史料值得我们好好研究,而体现在其中的红军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和乐观主义精神更是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
《红军长征记》(上、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出版,8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