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小刊物“咬”出纯净语文空间

2007-02-14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本报记者 陈洁 我有话说

孔子说过“食色,性也”?错!这话是告子说的,语出《孟子・告子上》。

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错!圆明园是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的,八国联军1900年才进北京。

这是《咬文嚼字》近日公布的2006年十大语文差错中的两例。

这本杂志,余秋雨明确声称不喜欢,却是“全国语言文字系统先进集体”,

在全国几千家刊物中,这样的集体只有两家,它还是2006年的“全国新闻出版系统先进集体”。

这本杂志,由语言学家吕叔湘倡议,由时任上海文艺出版社副社长、副总编的郝铭鉴创办,1995年1月创刊时交新华书店征订,整个上海的订数55本,全国共订了500本,被预言撑死了出三期便关门大吉。如今发行量却稳居20万,每年出版的准工具书性质的合订本还要发10万,累计销售码洋超2000万。

这本杂志,十多年来坚持32开,48页,定价2元,只有区区四五个编辑。却年年有轰动性活动:

1995年,名不见经传的《咬文嚼字》将自己与“三报”(《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并列,开展“三报一刊有奖竞查”,20多天收到6万多封信,40万条意见。如此“借光”,一举成名。

1996年,咬《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12家大报。

1998年,咬《半月谈》、《故事会》等12种印数过百万的期刊。

2000年,咬王蒙、贾平凹、余秋雨等12个知名作家。其中十人表示支持。

2001年,咬赵忠祥的《岁月随想》、白岩松的《痛并快乐着》等12本明星图书。

2002年,组织12家文艺出版社进行“编辑质量擂台赛”。

2004年,给北京、上海等12座城市“洗把脸”,

2006年,给央视一套卫视等12家电视台“打分”。

2007年,准备为商品文字“体检”……

《咬文嚼字》以传播语文知识、纠正语文差错、引导语文运用为宗旨,以编辑、记者、校对、广告制作人、节目主持人、中学语文教师、文秘人员这七类人为杂志的核心读者,咬广告、咬晚报,十几年咬下来,战果辉煌:

2005年公布《当代汉语出版物中最常见的100个别字》;揪出了故宫博物院里的“《西阳杂俎》”(应为《酉阳杂俎》),天坛里的“兰色”(应为“蓝色”),地坛里的“硫璃”(“琉璃”)等;开创了“咬嚼派”;把成语“咬文嚼字”从贬义词扭转为赞誉;获得了“语林啄木鸟”的美称……

影响最大的,是去年的这个时候,《咬文嚼字》宣布要“咬嚼”春节联欢晚会,消息传出,春晚剧组主动联系他们,希望派编辑来北京帮助把文字关,被拒,请他们审读中外文文本,亦被拒。郝铭鉴公开表示,春晚有备而来,他们查到差错的可能性不大。

除夕夜,看春晚成了编辑们的工作,第二天再看一遍录像,第三天集中讨论,汇总意见,同时接受全国读者反馈的信息。结果,280分钟的节目,咬出28个文字毛病,包括将“神舟六号”误为“神州六号”,而从谜面“笑声甜甜结硕果”来看,显然是将“哈密瓜”误成了“哈蜜瓜”。“哈密”是新疆地名,“哈蜜”又是什么?

这“除夕之咬”引起巨大的社会反响。如今,“神州六号”在各大报刊已基本绝迹。

除了纠错,《咬文嚼字》还多有建设。他们的“专家会诊”曾辨析澄清“唯一”和“惟一”的混乱。《现代汉语词典》第四版将“唯一”的“唯”字改成“惟”,依据是朱熹注释典籍用的是“惟”。《咬文嚼字》认为,“唯”和“惟”在先秦时就通用,“五四”后,大量著作和译作都用“唯”,今天人们还是习惯用“唯”,“唯一”更符合现代人的使用习惯。《现代汉语词典》在第五版修订时吸收了这一意见,将“惟一”改回了“唯一”。此外,现在社会上平均每天有3个新词诞生。有些词《辞海》查不到,专家也讲不清。《咬文嚼字》每月出版,承担这个责任正好。

要“咬嚼”别人,对自己也毫不留情。2002年第7期的《咬文嚼字》漏印了6行。按照行内惯例,在下一期发个更正致歉启事便行了。但编辑部一致赞同主编郝铭鉴的意见:“这样做无视读者的利益,也有损刊物的形象。”最后的决定是―――全部重印!《告读者信》里说:“我们宁愿蒙受重大的经济损失,决不敷衍读者朋友。”

正是这样“严以待人、严以律己”的风格,成就了《咬文嚼字》。郝铭鉴将他们成功办刊的经验总结为“四有精神”――有定力、有勇气、有智慧、有激情。“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同样,刊物也是要有一点精神的。

《咬文嚼字》最重要的意义,在于重新树立了文字的尊严。事实上,解放前的学校里,多设“化字炉”或“焚字炉”,写了字的纸是不能乱扔了,以免被践踏或玷污,必须集中火化,以示尊敬。而现在,这样的传统已经不存。社会上不把自己的语言当回事,对文字缺乏应有的敬畏感,甚至抱着轻薄、游戏的态度,这是极有害的。中华民族之所以能有今天,与独特的汉语言文字有很大关联,我们应该保护好自己的文化遗产。

说到未来的打算,郝铭鉴想法很多,他说,过去常常是碰到什么“咬”什么,零打碎敲,以后,《咬文嚼字》将更加注意探讨语文差错发生的规律性,增强知识的系统性传播。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