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最后一位通才”与《回声制造者》
鲍尔斯(Richard Powers,1957-)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小说家,后现代派小说的后起之秀。自从他的处女作问世以来,每隔一年,鲍尔
鲍尔斯获得过各种各样的奖项。1985年,他的处女作《舞会路上的三个农民》获得美国文艺学会奖。1989年,鲍尔斯获得麦克阿瑟基金天才奖学金,成为该基金设立以来最年轻的获得者。《金甲虫变奏曲》(1991)入围国家图书批评界奖,并成为《时代》周刊年度畅销书。1998年,《游灵在行动》被列入国家图书奖决选书目。历史小说《赢利》(1998)获得詹姆士・库珀奖。同年,鲍尔斯当选为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理事。1999年,鲍尔斯荣获享有盛名的兰南文学奖。
鲍尔斯出生于伊利诺伊州的艾凡斯顿,从小就对科学有浓厚兴趣,曾就读于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尚佩恩分校物理系,后转学文学,1979年获得文学硕士学位。鲍尔斯兴趣广泛,对文学、音乐、美学等都有浓厚兴趣。工作之余,他博览群书,广泛涉猎考古学、海洋学、历史、社会学、政治学、美学、小说和诗歌等领域,立志成为“最后一位通才”。
鲍尔斯的新作《回声制造者》以内布拉斯加州普拉特河沿岸一年一度的春季自然景观鹤类大迁徙为背景,通过一个神秘的车祸故事,揭示人类脆弱的大脑神经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的巨大作用,探索自然与人、人与人、记忆与身份等重要问题。书中有许多关于沙丘鹤、生态学、神经学和临床心理学的段落,不愧为又一本典型的鲍尔斯信息小说。
小说的故事情节扑朔迷离,神秘莫测。2002年2月20日,一个寒冷的冬日夜晚,内布拉斯加中部笔直的乡村公路上,27岁的主人公马克・施吕特驾驶的卡车突然莫名其妙地发生车祸,导致马克头部受伤,昏迷不醒。马克唯一的亲人、姐姐凯伦半夜闻讯,匆匆赶回家乡照顾弟弟。几周后马克终于从昏迷中苏醒,却部分失忆,不认识最亲近的姐姐。
无奈之中,凯伦求助于纽约著名的认知神经学专家杰拉德・韦伯。韦伯确定马克患上了罕见的替身综合症,持有这种病症的患者通常认为自己的亲人,如父母、配偶等由人假冒,病情严重时甚至酿成惨祸。马克觉得“凯伦第二”不论外貌还是言行,都酷似他的姐姐凯伦,但却是个冒牌货。小说围绕车祸后在马克病房床头柜上神秘出现的字条展开,凯伦、韦伯的人生也因此发生逆转。
《回声制造者》的故事情节一半与神经科学有关,另一半与生态有关,可谓医学小说、神经学小说、心理小说、生态小说,也可谓后“9・11”小说。
二、记忆与身份
《回声制造者》是一部关于记忆与身份的科学小说,它关注的不仅仅是马克受损的大脑,而且是记忆、意识、身份等更深层的命题。小说令人焦灼不安的众多事件像一首复杂的交响曲,从多个角度证明人的记忆与身份不堪一击。
马克是一家屠宰场的机械师,平时喜欢与朋友一起玩电子游戏、赛车。他差不多是一个职业车手,爱车如命,却竟然会在自己熟悉、平坦的乡村大路上莫名其妙地发生车祸。车祸后马克不仅失去了真正的自我,由此也引发了凯伦、韦伯等的自我危机。马克一直把天使般的护理人员芭芭拉当作自己的保护神,没想到事实正好相反,马克竟是芭芭拉的救命恩人。马克迷惑了,不知该如何处理自己的新身份。
凯伦是小说中各种矛盾的焦点。故事发生时凯伦31岁,单身,为了逃避感情纠葛,她曾经三次逃离家乡,又三次被家里发生的不幸拉回来。前两次她失去了父母,这次唯一的弟弟又发生车祸。面对失忆的马克把自己当作敌人,天天恶语相加,凯伦痛苦不堪。久而久之,凯伦甚至开始怀疑马克是对的,自己这个姐姐也许真是假冒的。
韦伯是世界知名的认知神经学专家,已经出版了三部探索这方面病例的畅销书,但面对马克的病情,韦伯感到束手无策。加上近来舆论对他作品的抨击愈演愈烈,韦伯甚至开始怀疑自己就是人们眼中的机会主义者。飞机上,邻座的乘客认出了韦伯,但他坚决否认自己的身份,否认自己就是那个知名的神经医生。像马克姐弟俩一样,韦伯也面临着身份危机。故事末尾,韦伯询问芭芭拉的真实身份,但是他明白自己无权威逼她,因为他不是正义的代表,他本身就是赝品。
《回声制造者》的创作灵感来自90年代乡村的一场车祸,但“9・11”恐怖袭击在塑造小说主人公马克的替身综合症方面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鲍尔斯在接受美联社的采访时,坦承“9・11”对小说的影响。他认为,恐怖袭击与美国采取的一系列回应措施使他及周围许多人的意识都发生了微妙变化。“熟悉的变得陌生,陌生的反而变得熟悉起来。我们仍然生活在同一个国家,但关于这个国家的一切都不会像以前那样使人熟悉。”“9・11”之后,替身综合症出现在美国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面对无所不在的替身综合症,凯伦无可奈何。她寻思道,爱并不是治疗替身综合症的良药,爱是这种病症的一种,随意创造或者否认别人。但在马克看来,这世界“还不坏;实际上与原来一样好;在有些方面,甚至更好”。马克随遇而安的乐观态度也许是焦虑之中的美国人对付自我及身份危机的唯一出路。
三、自然与人
除了错综复杂的故事情节,鲍尔斯对大自然、对成千上万种动植物的浓厚兴趣,也使这部小说非同寻常。在鲍尔斯看来,人类只是大自然中的一员,个人渺小无比。沙丘鹤与人,或者说自然与人,同为自然之子,本应像兄弟姐妹一样相互爱恋,互相扶持。但遗憾的是,人类为了一己之利,不顾沙丘鹤的死活,沙丘鹤面临着丧失家园的危机。在小说每部分开始,鲍尔斯描写沙丘鹤的生活习性、迁徙规律、生殖繁衍、所面临的威胁等,甚至花大量篇幅总结古往今来世界各国文化中鹤的象征意义。作者明言,鹤等动物世界也有语言,也有记忆,它们的记忆甚至比人类的记忆更牢靠。
鲍尔斯借人物之口告诉人们,大自然是人类的至亲,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场所,人类与大自然同甘苦,共命运。在开发者与自然保护主义者为普拉特河水唇枪舌剑的时候,凯伦突然意识到:“整个人类都患上了替身综合症。那些鸟不仅长得像我们的至亲,它们还像我们的至亲一样跳舞、鸣叫,像我们的血亲一样有自己的意志,……然而人类对它们不屑一顾:冒名顶替者。”鲍尔斯通过故事告诉人们:如果人类不与这些濒临灭绝的动植物和谐相处,那么它们的命运就是我们的命运。
小说中的人物渴望交流,向往爱情,但结果却不得不走向孤独,走向毁灭,就像渐渐干涸的普拉特河与几十万只靠它生存的沙丘鹤一样。小说中的两股势力,开发者与环境保护主义者明争暗斗,以卡什为首的前者为了金钱与自身利益,挖空心思地与鹤群抢夺所剩无几的普拉特河水;以丹尼尔为首的后者据理力争,苦口婆心地对人们诉说着破坏大自然就等于破坏人类自身的道理,但最终前者还是大获全胜,丹尼尔被迫离开家乡,奔赴阿拉斯加从事自己认定的鹤类保护事业。丹尼尔的逃遁象征着在内布拉斯加大草原上,普拉特河的最终枯竭与鹤群在此安家生涯的完结。
《回声制造者》涉及许多神经学、生态学等方面的知识与术语,但读者并不觉得作品艰涩难懂,反而读得津津有味,爱不释手。究其原因,小说诗化般的语言、巧妙的结构、精心设置的悬念、内涵丰富的意象以及鲍尔斯得心应手地驾驭叙述的能力等都使作品引人入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