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头有一本描写毕加索生平故事的书,写得很精彩。但读到其中关于毕加索一幅著名画作的段落时,我不禁对译名产生了疑问。
这幅画,就是后来被很多人称为立体主义开山之作的《阿维尼翁的姑娘们》。
我手头的那本书,对此却有三种不同的译法。其一:《阿维尼翁的女士们》(第34页等处);其二:《淑女
这幅彩色画是毕加索在巴黎生活期间画的,创作于1906年底到1907年春期间,244厘米高,234厘米宽,题目叫《Les Demoiselles d’Avignon》。画面上色彩阴暗,表现了五个形状怪异的裸体女人,各自摆弄着风骚的姿势,显得十分粗暴,展示自身年轻肉体的魅力。她们身体各部分是散的,直棱直角,手脚粗大,有的鼻子或者塌陷或者扭曲,胸脯或者被切断或者不存在,其中最右边的两个的脸完全变形,像是非洲黑人雕像艺术,又像是古伊比利亚雕像,颇有些“牛头马面”的样子。这幅画现藏美国纽约现代艺术馆。
那么,这幅画到底应该翻译成什么名称呢?我查了查手头有的资料。发现结果也是五花八门。《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译作:《亚威农的少女们》(见《毕加索》条);《温迪嬷嬷讲述绘画的故事》中译作《阿维尼翁少女》。
其实,不应该是“少女”,也不应该是“女士”和“淑女”,而应该是“姑娘”,或者“小姐”。我个人认为,最合适的译名,应是《阿维尼翁的姑娘们》,或者《阿维尼翁的小姐》。
毕加索的这幅画,通常都用法语名称“Les Demoiselles d’Avignon”来称呼,它的西班牙语名称“Las Seoritasde Avignon”不常使用,却是“Les Demoiselles d’Avignon”的直译。
在法语中,“Demoiselles”的意思是“小姐”,即没有结婚的女性,这个词最初专指大家闺秀,待字闺中,很有身份,身边当有丫鬟服侍。后者“Demoiselles”用来通指所有未婚的女性,小到三五岁,老到八十多岁,中国人习惯上叫“姑娘”,西欧向来称“小姐”。当然,“Demoiselles”这个词,在一些特定的场合,也可以用来称呼从事色情业和卖淫业的女性,“姑娘”和“小姐”的叫法,倒是古今中外都有的。过去的小说中,常有老鸨张口闭口地说:我们这里的“姑娘”,个个有倾国倾城之色,闭月羞花之容,等等。而如今,嫖娼者也要打听一下,那些厅里堂里的“小姐”如何如何。
毕加索画了《阿维尼翁的姑娘》之后,朋友们当即认出,画面中的女人都是妓院中的娼妓,并且对她们在画面中搔首弄姿的架势避之惟恐不及。他的好友法国诗人把画作提名为《哲学妓院》。果然,毕加索告诉他们,这幅画叫做《阿维尼翁妓院》,让他想起这一名称来的,是巴塞罗那一条叫“阿维尼翁”的臭名昭著的妓院街。
至此,这幅绘画的题目应该是再明白也不过了:“巴塞罗那阿维尼翁街的妓院。”
后来,到了1916年,此画第一次在安德烈・萨尔蒙组织的昂坦画展上展出,出于避免查禁和便于人们接受的考虑,萨尔蒙建议干脆弱化一些,同时也幽默一些,将原名《阿维尼翁妓院》改为《阿维尼翁的姑娘们》。毕加索违心地接受了,但他说:我不喜欢这个名字。
以“姑娘”或“小姐”来称呼妓院中卖身的妓女,无论在古今中外,都还是可以的,而若是以“淑女”或“女士”来称,却万万不行。
从“妓院”改为“姑娘”,作者毕加索已经不高兴了,如果他知道,这一名称在翻译为中文时,又被一些人改为了“淑女”或“女士”。他一定会恼怒的。“小姐”或“姑娘”,既保留了未婚者的身份,又对画作中的妓女形象有所影射,应该是比较理想的译法。
顺便说一句,阿维尼翁本来是法国南部的一个城市,当年的教皇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