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读书”渐行渐远

2007-04-18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本报记者 韩晓东 我有话说

 田俊 摄影

“读书”渐行渐远.。这虽然是我们在策划本次专题报道时的一个假设性的判

断,但随着调查的深入,这个假设被铁一般的事实和冰冷的数据不断地印证。传统意义上的读书,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进入4月以来,本报连续三期在显著版面,分别刊登了记者对部分中学生、大学生,浙江诸暨一个小村落,以及部分企业家的阅读状况所做的采访调查报告。在对京津两城的中学生进行广泛采访的同时,我们请江苏丰县顺河一中的司葆华老师协助,在该校初三(二)班进行了有关课外阅读的问卷调查;在对大学生阅读现状进行调查和描述的同时,我们还分别采访了3位不同年龄段的学者,请他们回顾了自己上大学时的读书情况以及身边的阅读氛围;在对诸暨斯宅村进行村民阅读现状调查时,我们注意对该村历史上的尊师重教、诗书传家的传统做了重点记录。我们还分年龄段对不同人群的网络阅读和传统阅读做了对比调查。我们希望能够通过对尽可能大的阅读人群的调查访问,勾勒出国民阅读现状;通过不同时期阅读氛围的纵深参照,探视阅读的变迁;通过对不同阅读形式的对比,探讨新技术对传统阅读的影响。

由于力量、经验和时间的限制,从统计学的角度衡量,这些调查并不很到位:有效样本十分有限、问题设计也不足够严谨。最终的结论也缺乏新鲜之处,用一位采访对象的话说,就是:“阅读的人越来越少,阅读品位越来越低”。这样的结论早在1999年,就已经由模糊的感觉被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的“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所座实,事实上在那之前,图书阅读率逐年下降的趋势就已形成。

是“无书可读”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即便是在面临着各种冲击的今天,那些优秀出版社的优秀编辑们,依然在兢兢业业地奉献着优秀的出版物。“无书可读”曾是一份以标榜“新锐”为己任的年轻杂志2003年所做的一期专题策划的题目,专题对上游出版方的一些弊病提出了批评,其中一些很是中肯。从技术角度分析,这期专题成功地吸引了眼球,挑起了争议,并且直到今天仍然被人引用和批判,应该是一个成功的创意――可是,它的基本立意却站不住脚。是的,越来越多的媒体喜欢追逐那些没有价值的话题――一台电视机的所有部件中,最先坏掉的一定是遥控器,面对年出版品种达20万之巨的图书品种,将选择与取舍一股脑地甩给读者显然不公平。从整体来讲,这些年来图书阅读率下降,媒体也脱不开干系。阅读率下降是一代一代积累的结果,没有几个人生下来就懂得读书的妙处,如果家里只能找到空心粉和梅干菜,又怎么能指望孩子养成阅读的习惯呢?等孩子进入人生的第二课堂,书依照现实的价值取向,断然分成了“有用的书”和“没用的书”,数量巨大的“没用的书”是没有办法为自己申辩的,它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好奇的、新鲜的目光从身上滑过。长大的孩子开始为如何讨好那个美丽的她绞尽脑汁,憋出一脸青春痘也没能写出一封像样的情书,好在对方也不见得在乎,几束玫瑰、一顿烛光晚餐也许更实惠,至于表白,背一段台词好了。然后是票子,房子,孩子,孩子呢?孩子却在“冲浪”(上网)。

还有什么环节?图书卖场?不不,它们是指望不上的,兰登书屋前总编辑兼副总经理贾森・爱泼斯坦在他的《图书业》中说,“其高额运营成本必然需要高周转率,因此就需要源源不断地供应畅销书”。注定“常销”而不是“畅销”的大量有价值的书被迫迅速下架,于是我们遭遇了阅读率下降的另一个问题:功利阅读不降反升,“浅阅读”盛行。

我以为,读书从根本上来说从来就是功利的,不管是“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还是更具体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几乎所有有关读书的格言警句中,都能看到“目的”和“作用”。功利是客观的,关键是要实现哪一种功利。博尔赫斯说,我心中暗暗猜想:天堂就是图书馆的模样――这恐怕是爱书人对于死亡最为浪漫的想象了。然而在欧也妮・葛朗台看来,天堂就是他一个人的银行。假如博尔赫斯在天堂里遇见老箍桶匠,我猜他会说:我知道你敛财的乐趣,与此同时,我还知道,有另外一种更美妙的乐趣。王小波说,“思维的快乐是人生乐趣中最重要的一种”,博尔赫斯也许能说得更清晰,也更有趣,不过即便如此,到了葛朗台那里,他们的乐趣也许仍然全无意义。但是,在更广大的人群中,这种乐趣却决不是可有可无的。

读书会促使人们思考,缺乏思维能力的人群是无趣甚至是恐怖的。但在社会中,我们可以看到,到处都是混乱的逻辑。这些混乱逻辑的背后,就是因为人们远离“读书”而导致思维能力下降,对社会问题缺乏深入思考,从而精神生活边缘化。

不读书的人是可悲的,但仅仅是读书仍然不够,还要看究竟读了什么、怎么读。

从读什么书和怎么读的角度去衡量,人也可以被划分成不同的团体。我们来想象一个金字塔的形状,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层面上。在一个开放的空间里,越是处在金字塔上一层的人,就会拥有更广大的天空。维特根斯坦临终时说:告诉他们,我度过了美好的一生。他是站在金字塔顶端的人。这样的人越多,大家的人生就越美好。

再说“浅阅读”,其实如果没有“浅阅读”,何来“深阅读”?但是仅仅停留在“浅阅读”,就会有问题。阅读率下降的趋势明朗以来,有相当多的人一直保持着担忧和焦虑。其实他们关心的不是谁谁今年比去年少读了几本书的问题。他们担心的是,越来越多的人放弃了对心智成长的追求。他们在一些人看来“莫名其妙”的责任感,就出自这些心智成长中。

在有的人看来,网络是导致“浅阅读”泛滥的一大元凶,他们的理由是,网上充斥着形形色色的垃圾信息,并且拥有强大的诱惑力,与此同时,由于“屏闪”等物理因素的存在,势必要求人只能进行快速的浏览。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据此要求人“远离网络、回归读书”则不靠谱。在这个时候,这些责任感是无的放矢。我以为,对待这个问题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前边说到,家中缺乏藏书会影响孩子阅读习惯的养成,网络的存在,却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在现在,很多人心智的启蒙,其实是从网上得来的。只要追求心智成长的目标没有变,走哪一条路都是好的。

网络正以其强大的力量,冲击、影响和改变着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里埋伏了无限可能,有的很光明,有的很阴险。有一种悲观的观点,认为终有一天,“读网”会杀死“读书”。尼尔・波兹曼就说,我们正在变成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我们不悲观,但是仍然忧虑。

认真做实事,为读者再多推荐一本好书。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