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6年“俄罗斯年”开幕庆祝晚会上,由俄罗斯艺术家献上一台艺术盛典。演出最后曲目是格林卡(1804-1857)的歌剧《伊凡・苏萨宁》的终曲大合唱《光荣颂》。《光荣颂》充满激情地歌颂民族英雄苏萨宁,歌颂光荣的俄罗
格林卡生于俄国西部一个地主家庭。美妙的俄罗斯民歌以及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等大师的乐曲陪伴他长大。早在童年时代他就与音乐结缘,10岁时说出了令人吃惊的话――“音乐是我的灵魂。”然而父母没为他安排做艺术家的前程,而是送他进彼得堡贵族寄宿学校。
19世纪初,俄国农奴制度日益衰败,新兴资本主义不断发展壮大。十二月党人的自由思想在先进知识阶层中广为流传,学校的一些教师和学生里就有不少十二月党人。格林卡的文学老师丘赫尔别凯尔是普希金的同学、挚友,也是著名的十二月党人,对他影响很大。他在老师家中同普希金相识,从此与诗人结下深厚友谊。
1824年格林卡毕业后在彼得堡交通部任职。第二年他辞职投身音乐事业。1825年12月彼得堡爆发了十二月党人起义,起义虽然失败了,但从此唤醒俄国人民,激起他们的爱国热情。格林卡也受到强烈鼓舞,这对他的一生产生了深远影响。
此时俄国的乐坛既没有自己的音乐也没有自己的作曲家。上层社会对西欧音乐顶礼膜拜,盲目崇拜西方音乐。歌剧院上演的都是清一色的意大利歌剧,音乐会上演奏的无一不是德奥作曲家的作品,俄罗斯那些优美动听的民歌和民间音乐倍受歧视。这种状况令格林卡痛心疾首,立志改变这种落后局面,一定要让俄罗斯的乐曲响彻祖国大地!
为振兴俄罗斯音乐,格林卡在普希金的资助下,于1830年出国深造。在意大利他成为一位优秀作曲家,但并没有感到快乐,一种不安的情绪经常折磨着他:“我实在不愿成为意大利人。对祖国的思念,使我要以一个俄国人的感觉来创作。”
1834年他回到祖国,怀着振兴俄国民族音乐的雄心壮志着手创作歌剧《伊凡・苏萨宁》。歌剧反映的是真实历史故事:1613年俄国人民在抗击波兰侵略者的战斗中,农民苏萨宁为保卫祖国而捐躯。这部歌剧是俄罗斯民族歌剧的奠基之作,首次以俄国农民作为剧中主人公。歌剧的音乐贯串着俄罗斯民歌的优美旋律,其中最杰出、最著名的是剧终气势磅礴的大合唱《光荣颂》:“光荣啊,光荣啊,祖国的大地,/光荣啊,俄罗斯,我的祖国……”
《伊凡・苏萨宁》像一股春风,吹进死寂的俄国乐坛,使得它出现了转机。而格林卡在创作这部歌剧时经历了重重阻力。沙皇尼古拉一世命令将剧名改为《为沙皇献身》,并指派一名御用文人修改剧本。那文人便把为沙皇歌功颂德的词句塞进剧本里。尽管如此,《伊凡・苏萨宁》音乐的内在性格和民间因素却是篡改不了的。它是第一部用俄语演唱的歌剧,也是第一部俄罗斯民族歌剧,受到广大观众热烈欢迎。
普希金、茹科夫斯基、果戈理等文艺界泰斗为歌剧的辉煌成功举行祝贺晚会。晚会上人们连声欢呼:“乌拉!”普希金送给格林卡一首诗:“听到这一新生作品,/他们由嫉妒变成仇恨。/让他们切齿痛恨地咒骂吧,/但格林卡不会被踩到泥土下。”(俄文“格林卡”的意思为“粘土”,在这里是双关语)
《伊凡・苏萨宁》首演后,作曲家也得到了官方的“恩惠”:尼古拉一世赐他出任宫廷合唱团的指挥。沙皇这种手段同不久前赐普希金为宫廷侍从的目的一样,企图拉拢格林卡,使他成为一名俯首贴耳的宫廷音乐家。然而沙皇的阴谋没有得逞,格林卡虽然当了宫廷合唱团指挥,但他依旧选择了人民作曲家的道路。
格林卡在吸取民族音乐的养料和西欧音乐先进技巧的基础上,创作了俄国第一部具有世界水平的真正的民族歌剧。它被人称做是“俄罗斯歌剧的曙光”,不仅照亮了俄罗斯歌剧的创作道路,而且对俄国民族音乐的发展也具有里程碑意义。
《伊凡・苏萨宁》的成功极大地鼓舞了格林卡。他非常喜欢普希金那部满含着民间文学芳香的浪漫主义叙事诗《鲁斯兰与柳德米拉》,萌生了将它改编成歌剧的想法。他同普希金商谈,诗人十分支持,并同意参加歌剧脚本的编写工作。早在数年前,他俩已有过一次成功的合作:格林卡将普希金的抒情诗《美人啊,请不要在我面前再唱……》谱成了歌曲。《鲁斯兰与柳德米拉》讲的是古代武士鲁斯兰与公主柳德米拉在举行婚礼时,突然电闪雷鸣,新娘被恶魔劫走。鲁斯兰历尽艰险,最后借助神剑的威力制服妖魔,救出公主。这是一部表现善战胜恶、歌颂英雄主义的作品。
正当格林卡兴冲冲准备与大诗人再度联手合作时,阴谋策划的决斗突然夺去了伟大诗人的生命,俄罗斯诗坛的太阳骤然殒落了!这对格林卡是意想不到的巨大打击。过了很长一段时间,他的心境才稍稍平复,当他再拿起笔时已是在两年后。
1839年,格林卡的生活发生了许多烦恼与不幸。宫廷合唱团的官员们嫉妒他的才华,极力排挤他,处处刁难他。于是他向沙皇提出辞呈。一个小小乐师竟敢拒绝皇家的恩典,这是何等胆大妄为!上流社会对他更加侧目而视。他那风华正茂的弟弟不幸早逝,给他和年迈的母亲造成难以言表的痛苦。他同妻子的感情彻底破裂,不得不离家出走。
直到心灵从第二次创伤中痊愈,格林卡才全心全意投入《鲁斯兰与柳德米拉》的创作。歌剧的某些旋律早已在脑海里出现,他不断地哼唱,在谱纸上写作,用钢琴弹奏以检验效果……就这样,他日以继夜、通宵达旦地处于狂热的创作中。
《鲁斯兰与柳德米拉》的音乐风格英勇果敢、乐观自信,充满浓郁的东方民间情调。歌剧序曲是格林卡最出色的交响作品之一,以鲜明、生动的音乐语言概括剧情,而那神奇美妙的曲调,又把人们带到古老的神话幻境中去,至今仍是世界音乐会上的保留曲目。
在写这部歌剧的同时,格林卡还将普希金爱情诗篇的千古绝唱――《我记得那美妙的一瞬……》谱成浪漫曲。普希金的诗和格林卡的音乐结合得无比完美:开始,动人的旋律洋溢着幸福的激情;然而,突然出现了转折,生活里有那么多的痛苦与磨难,乐曲陷入了深深的悲哀之中;最后,光明战胜了黑暗,优美的旋律又再度响起……
《鲁斯兰与柳德米拉》于1842年完成,举行首场演出。沙皇和贵族对此剧表示出公开的敌视,尼古拉一世只看了一半就离席而去。贵族老爷们辱骂它是“马车夫的音乐”。而文艺界进步人士却认为它是“生长在俄罗斯音乐土壤上的一朵灿烂的、一百年之内只开一次的鲜花”。
这部歌剧具有鲜明的民族音乐特色,高度的艺术技巧和英雄主义、乐观主义的主题。它与《伊万・苏萨宁》共同为俄国古典歌剧的两个基本分支――神话史诗剧和人民历史剧――奠定了基础。两部作品都是俄罗斯民族歌剧的典范,成为俄罗斯歌剧宝库中的珍品,甚至成为世界歌剧史上的杰作。
格林卡是俄罗斯古典歌剧的奠基人,也是俄罗斯古典交响乐的奠基人。以民歌为素材的交响幻想曲《卡玛林斯卡雅》是格林卡交响乐创作的顶峰。他把欧洲古典交响乐与俄罗斯民间音乐完美地结合起来。柴可夫斯基高度评价道:“《卡玛林斯卡雅》孕育了整个俄罗斯的交响音乐。”
格林卡的名字成为当时进步音乐家的旗帜。在他周围团结着一批年轻音乐家,其中有达尔戈梅斯基以及巴拉基列夫――未来著名的“强力集团”的领导人。19世纪后期的穆索尔斯基、柴可夫斯基也深受格林卡的影响,这些杰出人物都是他的继承者。
格林卡开创了俄罗斯民族音乐的新时期,从而结束了外国音乐在俄国的统治,并将俄国音乐引向世界。他是当之无愧的“俄罗斯音乐之父”。在俄国文化史上,他同普希金占有同等地位。
“音乐是人民创造的,作曲家只是把它编成曲子而已。”“让我每时每刻都和人民在一起,我要和人民同甘苦,共欢乐。”这两句名言是格林卡对自己创作的总结,后人也能从中领悟出其作品不朽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