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经过了一年时日的沉淀,但要在2005年出版的十余万种新书中选出几十本好书,仍如沙里淘金,不是件容易的事。
我们阅读,我们寻觅。心中念兹在兹的,是把好书呈现给读者。评选出的书一定是好书,这是我们为自己确定的刚性标准;尽可能把所有好书都推荐给读者,这个目标,虽力不能逮,但我们心中决不放弃
关注大众阅读的定位,使“文津图书奖”个性鲜明、特色明显,青睐能够传播知识、陶冶情操,提高公众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普及类图书。评委们评价和审读每一本书首先看重的是图书的内在品质,更多念及的是一本书能够给读者,特别是给青少年读者带来些什么。是人格的塑造、知识的积累,抑或是思考的养成?引导读者的审美取向,培养阅读习惯,摒弃图书评奖中的功利和实用主义,彰显公益和文化色彩,这是“文津图书奖”秉承的理念。因此,评委们推荐的图书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并重,思想与知识兼容,既有《彩图科技百科全书》(五卷本)这样的科学百科全书,也有《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这样的纯粹历史书籍。
“文津图书奖”评选的视野是开阔的,年度所有用中文出版的优秀图书,不管作者的国别、民族与肤色,都将进入评委们的视野。我们关注人类所拥有的每一笔精神财富,希望通过我们的选择与推荐,更多的读者能从中分享阅读的愉悦,感受思想的美丽。也就是出于这样朴素的想法,法国人写就的《1860:圆明园大劫难》,英国人完成的《万物简史》,德国人预测的《未来世界的100种变化》,都出现在“文津图书奖”的推荐书单上。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的参评书推荐有多种渠道,既有出版社和作者的自荐,也有读者与专家的推荐。而且,评奖与读书沙龙活动相结合,前呼后应,有声有色,更加扩大了“文津图书奖”的影响。最终进入推荐名单的书目,是从这样的“海选”中脱颖而出的。但“文津图书奖”毕竟还是刚刚破土的幼苗,许多读者、作者、出版者还不知道她,还没有参加到“文津图书奖”的“海选”中来,由此,评委们生出殷切的期望:期待你的参与,让我们共同来培育阅读这棵常青之树。
评选工作浸淫在阅读、思想之中,其乐融融。思之至深,也生出些许遗憾,这就是本年度出版物从总体上看,乏“新”,乏“创”,具有普适阅读价值的人文书凤毛麟角。精神产品的生产一如种庄稼,积温不足是结不出丰硕的果实的。上届评选,书单上还有让人眼睛一亮的图书,比如《城记》,此番这样的书却似乎是“踏破铁鞋无觅处”了。此时,如鲠在喉的一句“同志还需努力”是对他人的期望,也是自勉。
又是一年春草绿。绿色中那一点儿新绿,是我们共同用汗水催生的,这就足矣。
“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在写书人、出书人、读书人之间架起了沟通桥梁。
好书最美。有价值的思想是美丽的,学习着是美丽的,思想着是美丽的,认识着的实践是美丽的。提倡写好书读好书就是提倡思想、提倡智慧和光明,消除愚昧和黑暗。
人生还会有许多困惑、许多悖论、许多一时看不清说不明左右为难进退失据之处。有时候一个成熟的人无法但又必须立即做出决定或立即表示臧否。当你面临选择的痛苦的时候,你可以更有把握地去学习,用读书、实践和思想抚慰你的焦虑,缓解你的痛苦,启迪你的智慧,寻找你的答案。学习归根结蒂是通向真理,通向知识,通向光明,通向正确的抉择。它同时通向快乐,通向胜利,通向精神的家园精神的天国。――王蒙
我国唐以前,一个博学的学者,可以读尽天下的书。宋代有了印刷术,再博学的学者,穷毕生之力也读不完所有的书。出版便捷,普及面广,中国科学、文化在宋以后,有了极大的飞跃。古人说“开卷有益”,这话有它的道理。近代有了机器印刷,近来,有了激光照排,电子出版物普及到全世界。出版条件方便了,出版物多了,有时同样内容的书可以同时出现许多种,好书坏书鱼龙混杂,内容重复,抄袭,盗版及毒害社会的出版物与日俱增,有时坏书会畅行而挤占好书的园地。古人说“开卷有益”,今天要有选择地对待了。青少年辨别力不强,读了一本坏书,可能对他不但无益,反而受害。图书馆是一个面向广大社会服务的公益场所,我们有责任向读者负责推荐好书。尽量使益于社会的书得到推广,才能造福社会,有益于读者。这是大家共同的目的。我们希望举办图书奖能够对我国文化建设尽一份绵薄力量。――任继愈
为学术津梁,是国家图书馆应尽的责任;做文化使者,是国家图书馆神圣的使命。“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正是国家图书馆基于这一理念创办的公益性文化活动。作为图书的收藏者、管理者,我们希望通过努力,用图书评奖的方式在写书人、出书人、读书人间架起畅通无阻的桥梁,编织五彩斑斓的纽带,在全社会培育出良好的读书氛围,真正履行国家图书馆文化传播、公民终身教育的职能。如果我们推荐的图书,在提高公众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我将十分欣慰。
――詹福瑞
《未来世界的100种变化》
[德]布凌格主编王河新、史仁虎、刘百宁等译科学出版社
技术,如此有趣;未来,就是明天。
未来世界的种种变化,与技术紧密相连,如果我们今天不能了解以及有效地运用技术,那么我们就将失去未来。这种“危言耸听”的话,隐藏在《未来世界的100种变化》一书之中。本书的原意是介绍德国的最新科技和生产现状及“发展趋势”,可能初衷还包括重振“德国制造”的雄风。发起者认为,曾几何时,“德国制造”是全球一流质量、一流技术的代名词,然而现在德国的技术却滞后了,“要保持自己的竞争优势就必须用创新的思维来填充德国思想的‘仓库’”。
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对于我们来说,这本书具有着非凡的实用价值,其中的每一项技术离我们都不远,大到环境智能、聚合物电子学,小到“移动的、私人的身份证”,还有“安全过马路”、“识别路标”等。这是编著者通过咨询有关专家,从几万个专利中精心收集和筛选出的优秀专利,和日常生活紧密相关。
书评人:杨虚杰《科学时报・读书周刊》主编
《万物简史》
[美]比尔・布莱森著严维明、陈邕译接力出版社
这一部书,是那类只要喜欢读书的人读上几行,就立刻会被吸引住的书。并且,立刻会敏感到这是一部不寻常的书。
关于质子有多么小,此书所列举的例子仿佛是信手拈来,然而也是极其智慧巧妙的。用“5000亿个”和“1.5万年的秒数”两个天文数字,将质子之小描述得令人叹为观止。质子如此之小,作者的结论却是那么的谨慎――“因此,起码可以说,质子是极其微小的”。也没有感叹号。一种平静得很的、毫不夸张造势的行文风格。此种文风也顿时使我对它好感有加。
此书的某些章节,自然而然地引出科学趣事和科学事迹。在介绍科学知识的同时,也为某些科学家画了素描。此书文采飞扬,智慧巧妙的比喻不胜枚举。
将极具科学性的书以极具文学性的风格来写,一向不多。《万物简史》是我读过的最好的一部这样的书。
书评人:梁晓声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作家
《1860圆明园大劫难》
[法]伯纳・布立赛著高发明、丽泉、李鸿飞译浙江古籍出版社
圆明园的废墟伫立在北京西郊,供人凭吊,引人深思,它是中国人心头永远的痛。但是在西方,在亲手参与制造过这一历史事件的国家,此事几乎已被淡忘,甚至法国人自己也说,这不光彩的一页在有些地方常被“有意掩盖”。现在,一部由法国人著述的反思历史之作《1860:圆明园大劫难》问世了,它的中译本厚达一千四百多页,也于2005年,即中法文化年之际在中国出版。
从法国学者角度全面正视和反思这一事件,此书是第一部。如果说以往我们只有主要情节的概括了解,那么此书的一个突出贡献是,它充满了详情和细节,从侵略者自我招供的角度,详尽讲述了圆明园劫难的整个过程及其惊人的惨烈情状。书的扉页背面还印有当年反对“远征”的法国政论家卡斯泰尔的话:“为了对几个传教士所遭受的残暴惩罚,我们以高昂的代价前去中国,实际上却是为了保护鸦片贩卖和英国殖民者。”这部大书有助于加深我们对这一历史悲剧的认识。
书评人:雷达著名评论家、研究员,原中国作家协会创作研究部主任
《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
本书共同编写委员会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一部好的历史书首先应该给读者传达正确的历史观。正确的历史观是建立在对历史事实的正确认识之上的。对于一部通过东亚诸国互动、相互关系来反映东亚地区近现代历史的书籍来说,不同的作者,不同国家的作者,有着不同历史遭遇国家的作者要共同写出一本基于共同的历史观,并且体例一致、风格一致、求大同存小异的书,实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本书可以说做到了这一点。通过这本小书,读者能够了解到近代中国和朝鲜半岛是如何沦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日本是如何走上军国主义和侵略道路的,读者能够深切感受到作为战争受害国的中韩人民所遭受的侵略、奴役并为此付出的巨大牺牲,以及作为战争加害国的日本普通百姓所受的战争痛苦。毋庸讳言,中日韩三国历史学家以及政治家对近代以来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罪行的认识是不尽相同的,这些不同也反映在了本书之中。不过,任何一位稍具判断力的读者通过本书的相关记叙,都不难得出公正的结论。
书评人:詹福瑞国家图书馆馆长、党委书记,教授
《彩图科技百科全书》
本书编辑部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认识自然界,创造新世界,要靠科学、靠技术。如何理解、学习、掌握、运用科学技术,为人类造福,我们需要一部以当代科学的眼光,一览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总体概貌的百科全书。《彩图科技百科全书》(五卷本)就是这样的一部引导之作。
这部百科全书的编排,打破了传统的数、理、化、天、地、生之类的学科体系,而是以从自然界到人类再到人造器物的逻辑顺序,分宇宙、地球、生命、人与智能、器与技术五卷,依次分别描述了当代科学对物质世界、地球系统、生命系统、人体和人类智能的已有认识和相关技术成果。这种编排体系和顺序是一个创新,而《人与智能》《器与技术》的卷名,特别是后者,在现有的其他科技百科全书中实为罕见或仅见。
本书各卷条目的选取,不是从纯理论的抽象概念的角度出发,而是以人类探知的客观对象――自然对象或人类对象――为标准。
书评人:王渝生中国科技馆研究员、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科协副主席
《改变世界的方程》
[德]哈拉尔德・弗里奇著邢志忠、江向东、黄艳华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爱因斯坦是一个家喻户晓的科学家,他以E=mc2这个以不变的光速(c)将物质的能量(E)与质量(m)联系在一起的极为简洁的方程式,发展了牛顿力学,开拓了人们认识世界的新时代。你想了解这个再简洁不过的方程式是怎样改变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并深刻地改变世界本身的吗?那么,你就跟着“牛顿”去向“爱因斯坦”学习相对论吧!
该书以一个虚拟的当代物理学教授哈勒尔,通过梦境与40岁的“牛顿”、30岁的“爱因斯坦”开展对话的方式,带着你逐步领会相对论的时空观;领会为什么质量与能量在本质上是相同的,而且质量可以转换为能量;了解为什么在极高速条件下时间会延缓,运动物体会收缩;了解为什么核裂变和核聚变会发生;探索宇宙的起源与终极湮没的问题。正如作者所说,这本书是希望对“相对论思想能脱掉那些不可思议的、神秘的和难以理解的外罩而变成我们公共教育的一部分”有所贡献。
书评人:胡显章清华大学教授、教育部高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顾问
《思念依然无尽:回忆父亲胡耀邦》
满妹著 北京出版社
这是一部引人注目的人物传记。
之所以引人注目,不仅仅是因为胡耀邦同志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在我国革命战争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也不仅仅因为他是我们党和国家的高级领导人。而主要是由于他在我们党和国家改革开放的重要历史转折关头,走上中央领导岗位,领导我们党和人民经历了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在党中央的领导下,胡耀邦同志以大无畏的革命气概,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落实党的干部政策。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设计了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蓝图,胡耀邦同志则是这一伟大工程的主要组织实施者,从事了许多开拓性的工作。这个过程,广大党员、干部和全国人民都经历过,至今记忆犹新。这部人物传记的作者是胡耀邦同志的女儿李恒。作者饱含深情地回忆了父亲的人生经历,很具感染力,能勾起读者深深的回忆,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
书评人:赵忠心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著名家庭教育专家
《学哲学 用哲学》
李瑞环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这是一本充满智慧与哲思的书,又是一本任何人都能读得懂、读得进去的书。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空话、套话、玄话,而是直接触摸生活实际,讲述的是活生生的哲学、活生生的理论,把哲学的实践性发挥得尽致淋漓。
作者借由他工作中的大量实例和大众熟悉的生活,升华出哲学原理,又把抽象的哲学概念和理论还原给现实。在这本书中,新鲜的语言、新鲜的表达无所不在,作者像是一个通俗语言的集大成者,为读者提供了另一种阐释学术、阐述思想的方式,让人们在轻松的阅读中,享受思想和知识的快乐。不是用心锤炼,是无法将思想和语言融合得如此完美的。这本书使人们相信,哲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与生活和生命休戚相关。作者特别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多次指出学哲学要学原理。正是由于作者深刻地把握了哲学的根本,把握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精髓,看待矛盾、分析问题才会有如此洞见和慧眼。
书评人:夏欣高级记者,光明日报图书出版部主任,《新天地》杂志社社长、总编
《当中医遇上西医》
区结成著 三联书店
传统的中医与西医,是人类医学蒙学阶段,居住在不同地域的人群对人类疾病认知的产物与成果。所谓中西,不过是地域的区别。此后,伴随着现代科学兴起,传统西医完成了其自身与现代科学的结合,遂实现了现代医学的涅?。而中医却亦因地域,更因其强大传统的因袭,一次次与现代科学失之交臂。
中医药的价值,我们可以从它护佑着中华民族一路走来,今天依然继续着的对人类健康的守护中,去体验,去认知。但其在现代化中的实际命运,却令人扼腕。良好的现代医学教育、扎实的专业学识和广博的文化积累,使本书作者得以自由驾驭中医如何现代化这个大命题。他在历史中漫步省思,以中医思想在历史中的发展、挑战、危机为主线,对中西医进行了比较客观的分析与评述。在充满哲思和雅趣的论说中,作者的关照,始终未曾偏离如何使中医传统概念融会于现代医学直至通往未来的命题。
书评人:庄建高级记者、中华读书报总编辑
《退步集》
陈丹青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退步集》是陈丹青近几年文章和言论的结集。作为一个有良好直觉的艺术家和思想者,书中处处可见作者对于生活和事物的洞见。尤为可贵的是作者的诚实,既对自己诚实,也对他人和社会诚实,敢于正视并且直言自己的所感所思。当这样一个人针对时弊发言时,不管忠言多么逆耳,都是值得我们聆听和深省的。
身为艺术学院的教师,作者对于当今教育尤其是艺术教育的弊病有切肤之痛。城市建设是作者关注的另一个重点,在这方面,常识和记忆的缺失更加触目惊心。建筑设计要与周边建筑及整体环境协调,要注意保存历史记忆,这些常识完全不被顾及,公然的无序、失控和对历史记忆的破坏比比皆是。
按理说,常识并不复杂,何以会在今天遭到如此严重的“遗忘”?作为一个有责任心的教师和艺术家,作者直言不讳地把自己的亲身感受说了出来,这有助于我们正视问题的严重性,从而积极地争取乐观的前景。
书评人:周国平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