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三问当前的大学“评估”

2007-05-23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北京大学 张翼星 我有话说

近些年来,大学经历令人“震荡”的事确实不少。一是大“合并”,接着大“扩招”。这两三年又正在搞本科教学的大“评估”(后又称“评建”,取以评促建之意),目的应在于总结经验,发现问题,促进改革。然而,这种全国性自上而下的检查、评估,只能分期分批进行,旷日持久地延续好几年。各大学按照上面布置的项目,

逐一对口地进行周密的准备。因事关学校的声誉、命运,大都弄得比较紧张、忙碌。条件、基础较差的学校,更是如芒在背,紧急动员“迎评”。许多学校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牵扯了不少教师的时间与精力。在很大程度上,与其说是“迎接”评估,不如说是“对付”评估。某些“硬件”设施,如教学档案、图书资料、实验设备等,只要花费时间和财力,一般尚能准备就绪,也确有某些促进意义。至于“软件”基础,如师资水平、科研成果、教学质量等,则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且欲速则不达,赶紧进行的补缺、补缀的工作,大都是装潢门面,使评估者难以洞幽察微。为了争取高分与好评,各个学校或院、系的“自评报告”,总是使劲评功摆好,写官样文章,报喜不报忧,极尽隐恶扬善之能事。更有甚者,笼络人心,讨好评委,期许高分,或相互评优,不一而足。

如此评估,评出的结果如何呢?当然是“好评如潮”了。据了解,已经评估的学校,绝大部分是“全优”。人们不禁要问:

第一,这种评估结果与社会舆论、百姓批评的反差是不是太大了?当前人们经常议论的,诸如教育不公平、乱收费用、教学质量普遍下降、官本位的趋势严重,学术上的浮躁、浅薄,乃至腐败之风,等等,在评估报告和评估结果中通通不见了。试问这种评估是不是形式主义和脱离群众的?

第二,这种评估是不是有利于深化教育改革?当前的教育体制和教学体制中,显然存在严重弊病,迫切需要在深化改革中解决。但在评估项目和评估过程中,却并不触及体制改革。改革需要深入发现问题、研究和解决问题,比如如何提高教师队伍的质量,促进新陈代谢合理流动;如何提高学校管理水平,防止和克服官本位和官僚腐败之风;如何正确处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等等。当前的评估却回避和掩盖了改革的动力和问题,给人以处处是“优”的许多假象。试问这种评估是促进还是阻碍教育改革的深化?如果绝大多数学校普遍是“优”的话,何来改革的必要?岂不反而加强了抑制改革和批评的藉口。

第三,这种评估究竟助长了什么风气?评估过程中的种种现象和做法让人忧虑。写官样文章,下表面功夫,报喜不报忧,甚至移花接木,以假充真。各个方面之间,出现各种失去原则界限的关系,凡此种种,不必细说。造成“你优我优,大家都优,你好我好,大家都好”的喜剧场面,这岂不更加助长了庸俗的不正之风?篇幅有限,本有十问,略表三问,聊述“看法”,提供教育有关部门的各级领导细酌深思。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