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认为里程的小说肯定是好小说,但我读完《穿旗袍的姨妈》后还是震惊。他写的是“文化大革命”题材,这样题材的作品我读过许多,虽然有重大的事件,有血腥的场面,有不可理喻的荒谬和野蛮,老实说,我没有像读这部小说一样内心很孤寂,很挣扎。一个作家读同时期的另一个作家的作品,他不是企图要去评论它,而更多的在想这
里程的年龄当然比我小,他几乎是最后一茬对那个年代有记忆的人吧,我一直也是想为那一段历史写些什么,但我无从落笔。里程在这类题材中开辟了别一种局面,这是一个幼小的似乎是局外的人所经历的“文革”,它的描写没有使那些历史大事件得以饱满,却使文学丰腴了。姨妈,穿着旗袍的姨妈,就是我们国家我们民族在那个荒唐年代的形象吗?“我”目睹着她的屈辱和悲惨,“我”也在屈辱和悲惨中成长着,如落满了水泥厂烟囱飘散的粉尘的庄稼苗,庄稼苗在努力地挣裂着粉尘已形成的一层僵甲,终于使自己还是庄稼苗而不是野草。正如刊发这部小说的编辑所讲:这是一个人的成长,却代表了一代人的迷茫;这是一代人的命运,却展开了所有人的孤独。我是在一个晚上读完了这部小说,在淡淡的故事中叹息着,却突然结束了,虽然有着没有吃饱的感觉,但却足够回味。
里程的阅读是中国作家里最为丰富的一位,对于新时期小说革命他是最早的鼓吹者和参与实践者,正因为如此,《穿旗袍的姨妈》里现代小说的手法足够圆熟。再加上他是极优雅的人,文如其人,小说就极其的纯正。这一点,我在阅读时佩服不已,我的生存环境使我无法像他那样温文尔雅,也无法像他那样骨子里仇恨固定,思维开放,能在现代文学里做云游僧,所以我也无法写出他那样的文字。西方人,如果借用绘画的语言来说,更多的是在“似”与“不似”两者上做文章,所谓“似”就是严谨地透视,解剖。“不似”就是纯粹的抽象。中国人却是在似与不似之间寻求自己的意度空间。我喜欢极致的洋,极致的土,就如在中国我喜欢上海这样的城市,我也喜欢西北的我那个泥瓦土墙鸡飞狗咬的故乡。对于我来说,他写得太洋了,洋得让我喜欢而嫉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