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历史既可研读,亦需讲说

2007-05-23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张国刚 我有话说

《孟宪实讲唐史:从玄武门之变到贞观之治》是作者根据在央视“百家讲坛”所作系列讲座的讲稿整理而成的。全书围绕李世民起兵、夺位、治国的故事展开,相当于一本20万字的“唐太宗传”。

本书有如下几个特点。第一,故事性强。谋篇布局,遣词造句,都力求普及性和大众化,读之引人入胜。第二,为了讲好故事

,作者做了一些细节上的探索。用讲故事的办法来讲一部政治史,有很大的难度。史家讲故事,不能像文学创作那样编造,而没有细节描写,就不成其为故事,但是,官方史书,皇帝家谱,往往缺略的就是细节资料。作者力图从零星的史料中进行爬梳、整理,作出分析、推断,难能可贵。第三,处理有争议的问题比较圆融。比如,究竟是李世民首谋起兵,还是李渊主谋起事?作者既交待了历史记载的分歧,又给出了自己的解释,虽无详尽的论证,却大抵让人信服。第四,本书所讲虽然是通俗历史故事,但是,没有妨碍作者议论风生,对于唐太宗的措置、言行,每每有画龙点睛的几句评点,从而收到了夹叙夹议之效。

章太炎先生曾经说,历史只可研读,不合讲说,所以,他拒绝了清华国学院聘其当导师的邀请。太炎先生的话不无道理,因为历史研究中的精微曲折,诸如史料之辨析,考证之绵密,是很难通过口头讲述一一道明的。故老们的回忆都说,陈寅恪在清华讲唐史,走上讲台,从包袱里掏出《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之类史书,先大段地抄在黑板上,然后给学生逐条分析,探幽索赜,曲尽其妙,不啻听杨小楼唱京戏。这种讲法适合于研究生的口味,但恐怕不能满足社会大众的要求。历史上遗留下的各种记载和文物,都是研究资料,这些资料中包含了很多的学术信息。历史学家的任务就是使历史从资料形态转化为学术形态,揭示出历史的真相。假如没有专家的研究工作,历史知识就会陈陈相因,谬误相传。但是,学术研究的高深成果,往往离大众很远,很隔膜。他们需要的是通俗的历史知识的课堂。

专家讲史与说书人说书的根本区别在于,专家讲的是真实的历史故事,没有主观虚构的成分。其实通俗历史热最早就是从“正说”开始的,是从对“戏说”的纠偏开始的。老百姓在荧屏上看到了影视历史剧,希望知道真实的故事是怎样的,于是,专家讲史就大行其道,并且通过电视传播而扩大了影响。

所以,历史学家走出书斋,向大众讲述真实的历史故事,特别是通过大众传媒,向亿万群众传播历史知识,是非常有意义的事业。从这个意义上说,我祝贺《孟宪实讲唐史》的出版。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