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玛赞•莎塔碧:除了飞毯与飞弹,伊朗还有“人”

2007-05-30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康慨 我有话说

玛赞・莎塔碧

电影《我

在伊朗长大》的剧照,其中的彩色或许也会出现在片中。

本报记者康慨报道 第60届戛纳电影节5月27日晚落下帷幕,卡通片《我在伊朗长大》(Persepolis)虽未问鼎金棕榈,但仍然如愿以偿地捧走评审团奖。

影片改编自玛赞・莎塔碧(Marjane Satrapi)获得广泛赞誉的同名漫画书,由莎塔碧本人与梵尚・帕龙诺(Vincent Paronnaud)联合执导。

影片还要一个月才会公映,但通过官方网站和YouTube,我们已经可以看到五、六分钟的片断。这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卡通片,尽管人物说话了,能够倒下去,或跑起来了,也有了音乐和镜头的运动,但是像原书一样,影片的画面依旧简朴,粗线条,大黑与大白,少有彩色,甚至很难见到灰色的过渡。

《我在伊朗长大》是自传体的。1979年,伊斯兰革命推翻了巴列维国王。九岁的玛赞在面纱的后面开始了少女时代。

漫长的两伊战争很快开始了,玛赞为避战祸,十四岁孤身前往奥地利求学,四年后经历幻灭,万念俱灰时回到祖国,结婚又离婚,最后再度告别父母,怀一颗成熟与勇敢的心,赴欧洲求生。

这故事和命运既令人伤感,却也幽默频出。虽然生逢乱世,但她有父母的爱,少女的生活也十分多彩。

“人们谈论伊朗的时候,总是想到1979年前的飞毯和1979年后的飞弹,”玛赞・莎塔碧说,“如果他们看了我们的电影,并从中看到‘人’,那么我的目的也便达到了。”

她起初从未想过电影的事,直到去美国促销此书,有电影公司找上门来。但她信不过好莱坞,回到法国,一家新成立的电影制作公司“2.4.7”拿出了800万美元,《我在伊朗长大》成了他们的第一个作品。

接下来的四个月里,玛赞・莎塔碧与梵尚・帕龙诺奋力工作,重写脚本,重绘草图。他们大大落伍于时代了,因为他们不用电脑,手里头只是铅笔与橡皮,而且坚信黑白两色对于故事已经足够。

然后,索尼电影娱乐公司的投资人找上门来了,预先买下了版权。对法国电影,尤其是一部法国黑白卡通片来说,这种事并不多见。

接下来是配音。他们看中了法国的“女神”卡特琳・德纳芙。

“我们给她寄了剧本,让她配我妈妈,她马上就说行,就这么简单。”玛赞・莎塔碧说。

然后德纳芙的女儿西拉・马斯特洛亚尼也来了,她为片中的玛赞配音。另一位老明星达妮埃勒・达里厄则扮演玛赞的外婆。

玛赞・莎塔碧做了配音导演,并且偶尔亲身上阵――“包括学学狗叫!”

一部用传统方法绘制的黑白卡通片就这样成了。

卡通书《我在伊朗长大》于2006年4月由三联书店出版了中文版,共四册:《面纱》、《安息日》、《流落奥地利》和《回家》,定价80元,但很值得去买。

几天前,在戛纳,玛赞・莎塔碧告诉巴黎的《国际先驱论坛报》:“我尽量让自己徘徊在两者之间:我是个伊朗人,却想变的像西方人那样,这就让我的生活变得艰难。”

《我在伊朗长大》出版后,她已无法再回祖国。而她的家人留在伊朗,政府从没有为难他们。

她在巴黎电影看的很多,自诉受了德国表现主义的影响,包括弗里茨・朗和茂瑙,在她的影片里,就有茂瑙的影子。

“我喜欢塔伦蒂诺的《杰基・布朗》,也喜欢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她说。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