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经济学教科书应该怎样写?

2007-05-30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宫敬才(本报书评人) 我有话说

案头有五部译自美国的经济学教科书,其中四部为经济学原理,一部为经济学的哲学。比较这五本书产生的问题是:教科书的写法有固定模式吗?什么样的写法才能产生好教科书?此处“好”的判定标准是什么?急于回答问题不如先梳理事实。

四部经济学原理可细分两组:前两部(萨缪尔森等的《经济学》,斯蒂格利茨

的《经济学》)以经济组织或经济运行的基本问题为核心展开经济学原理;后两部表达想法很直白,奥沙利文等的《经济学》在前言中就抛给读者五大经济学原理,曼昆势头更猛,他在《经济学原理》开头把“经济学十大原理”重重地压在读者头上。问题在于说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是经济组织(萨缪尔森等)或经济运行(斯蒂格利茨)基本问题的根据是什么?到底它们是经济组织还是经济运行的基本问题?谁来断定它们是基本问题?后一组教科书的问题同样存在:作者有什么根据说经济学有五大原理(奥沙利文等)或十大原理(曼昆)?经济学到底有五大原理还是有十大原理?在什么时机和情况下它们是“大原理”?谁来判定它们是“大原理”?判定者的资格是什么?谁赋予判定者这样的资格?如此追问似乎不讲情面,但问题确实客观存在。令人不解的是四部教科书对相关问题一概不予正面系统地回答。况且,四部教科书中的三部有对读者的“小动作”,萨缪尔森等的书中说“经济学被称之为社会科学之王”。这是自大的学科意识作怪,谁承认经济学是社会科学之王?

根据上述事实作出如下结论并不为过:这类经济学教科书以科学之名行教条之实,把自由思考的空间变为“原理”或“基本问题”垄断的领域;不给读者问“为什么”和“从何处来”的机会,加上做秀欲,让读者形成只此一理别无他说的经济学意象世界。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者是教科书的另一类编写法,这就是丹尼尔・豪斯曼的《经济学的哲学》。他在书前写有长篇导言,介绍经济哲学的历史起源和演变、核心问题和争论、主要人物和代表性成果,以及经济哲学“当前”的研究状况和可能的发展趋向。在每一编的开头写有简短的引言,画龙点睛地说出此编研究和讨论的核心问题。导引性的任务完成以后,豪斯曼既没有抛出经济哲学的“五大原理”,也没有用经济哲学的“十大原理”“逼迫”读者承认经济哲学是社会科学之王,而是让这一领域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带着自己最具代表性的成果亲自出场,直接与读者“面对面”,把自由思考、发问和形成经济哲学意象世界的权利交给读者。《经济学的哲学》变成了读者向此领域思想大家求教、发问和自由思考的平台,教科书的编写者则变成了对话平台上的引导员。

两相比较,我们看出豪斯曼《经济学的哲学》起码有如下优点:

首先,这一教科书顾及了学科历史。学生学习一门学科的必备内容之一是了解学科历史。为了把意图变为现实,《经济学的哲学》的开篇论文是约翰・穆勒1836年发表的《政治经济学的定义及其方法》。这是西方主流经济学自觉提出和探讨经济学中哲学问题的开始,其中论说的话题,直到现在还是人们思考和研讨的重点之一。这篇论文的出现与当时的经济学研究状况有关。经济学的自足性是什么?基本的规范性要求是什么?人们关注和探讨这些问题,约翰・穆勒的论文是探讨结果的代表。能够证明这一点的是牛津大学教授西尼尔在同一年发表了《政治经济学大纲》一书,极力主张经济学是科学,从一个侧面表达了对经济学自足性的理解。相对于读者而言,学科历史起源的展示,既有益又必要,所以是任何教科书必备的要件之一。

其次,这一教科书没有以对不同学术观点保持沉默的形式垄断性地推销自己的学术观点,豪斯曼认为经济学是“纯粹的实证科学”(第223页),但这并没有妨碍他把与此观点相左或相反的经典性论文编入教科书中,如弗兰克・奈特的《经济学与人类行为》、马克斯・韦伯的《客观性与经济学中的理解》和凡勃伦的《边际效用的局限性》等。细加品味便可发现,这几篇论文中的每一篇在所涉及问题的范围内都是对科学经济学的有力挑战。奈特主张经济学除科学性的因果式解释外,主观意图式和价值取向式解释也有正大光明的理由(第109页);韦伯强调“价值关联”,经济学作为科学既不实证,又不客观(第71~73页);凡勃伦在自己的论文中列出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十一条“局限”,可想而知,消除“局限”之后的新古典主义经济学会是什么样子。这种学术雅量和视野,这种对不同学术观点的开放态度,对读者形成自由民主的思维方式有益,对学术传播、繁荣和发展更有益。

最后,这一教科书注重对经济哲学发展新趋向的把握。麦克罗斯基曾在西方主流经济学的重镇之一――芝加哥大学教书十余年,学术观点经历了巨大变化,而且做过变性手术(男变女),因此被目为主流经济学界的“异类”。但是,她的《经济学的修辞》开拓了经济哲学研究的新领域,确实是了不起的功绩。豪斯曼并未由于上述原因以及她的其他过激言论,如说“经济学家是小说家”,“经济学家是诗人”,“写作即表演”,而拒不把她代表新研究趋向的论文编入教科书中。细心想来,经济学研究成果的表达确有自己的特点,特点未必是优点,尤其是它故作高深精确的过分数学化和刻意追求中性导致的艰涩抽象,对经济学的传播和获得他人认可造成了伤害。这说明经济学表达的修辞问题确有研究的必要。麦克罗斯基的成果满足了这一需要,豪斯曼捕捉到了这一新趋向,《经济学的哲学》的压轴论文便是《经济学的修辞》。这篇长文语言朴实生动,内容切中要害,此种修辞风格本身就会感染学生,吸引他们认同和仿效。

这部教科书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一是对经济哲学涵盖范围的理解。由长篇导言可以看出,豪斯曼认为经济哲学的核心内容是经济哲学方法论,辅之以少量的价值立场和研究对象讨论等内容。如此理解是窄化经济哲学内容,学科意义上经济哲学由如下几部分组成:经济哲学方法论、经济哲学认识论、经济哲学价值观、经济哲学历史观、经济哲学本体论。由于对经济哲学的内容理解狭窄,马克斯・韦伯、弗兰克・奈特等论文中经济哲学本体论的内容没有被捕捉到。二是理解狭窄导致选材上的美中不足。例如哈耶克的《经济学与知识》在经济哲学认识论领域中,即便不是最经典的论文也是最经典的论文之一,但这篇文章没有收入书中。经济哲学方法论不可能包打“天下”,也不会包治“百病”。以教科书形式忽视经济哲学方法论之外的其他经济哲学内容,将会造成对经济哲学整体的伤害。

  《经济学的哲学》,[美]丹尼尔・豪斯曼编,丁建锋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1月第一版,38.00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