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历史读物的阅读风潮

2007-06-06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杨小洲(书评人) 我有话说

历史研究对普通读者而言是件枯燥的事,写出来往往不大讨好。自从黄仁宇先生《万历十五年》开出一条书写历史的新路,后继者众。而历史读本阅读风潮,大约自《正

说清朝十二帝》始,蔓延两年有余,渐渐泾渭分明成为俗与雅两大流派。去年一册《万历十五年》增订纪念版出版,可视作“雅”述历史重领风骚的新肇端,大可一表。

中华书局新出版的《复活的历史:秦帝国的崩溃》为李开元教授秦汉史研究的力作。在叙述上与《万历十五年》当年别开蹊径的写作大体相似,以全新思维走一条自己的路。以亲临历史发生地作现场考证,将史书中无法解释的疑难运用逻辑推理试着作出解答,开创一种全新的历史叙事范式。这种多个角度多方式的整体性研究,需要靠想象进行严谨的推理,在论述上起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该书讲述秦帝国的崩溃过程,通过发散式的推理和点触式的联想,对历史上留存下来的极为有限的信息进行深入解读,并使之连贯,恢复历史发展的整体过程,将历史上许多不为人知的缺环修补起来。作者沿用司马迁写《史记》所采用的实地考察方式,在历史故地行走游访,再用文字带领读者走进历史情境。作者自言为“复活型历史叙述”,更显生动准确。

李开元教授研治秦汉史30年,对秦汉先民的历史、生活、心态了然于胸。他认为历史研究中的考证和侦探小说中的推理有许多相通处,都是利用有限信息复活历史事件的完整过程。这类破解证据,修补缺环的方法,可视为李开元教授表达新史学观念的新尝试,能否被读者接受,还需待静观才是。

由此便想到《陈垣史源学杂文》(增订本)(陈智超编注,三联书店2007年5月第一版,18.00元)这小册子,也是注重考据的史源学读本。该书收文30篇,皆为陈垣教授在北师大等校讲授史源学时所用范文。书中举例考订《廿二史?记》、《鲒?亭集》、《日知录》等史学名著,意在指导学生读史治史,训练考证辨误的方法和能力,培养严谨求真的治学态度。这位颇有建树的老史学家说:“考证为史学方法之一,欲实事求是,非考证不可。彼毕生从事考证,以为尽史学之能事者固非;薄视考证以为不足道者,亦未必是也。”可看做他的学术心得。“练习读史之能力,警惕著论之轻心”,便是史源学的精义所在。

这书的简介语说:“从前的文章,大部分不注出处;而且文中人名、故事等,往往也因注不胜注而从略了。追寻出处,有时竟如大海捞针,是很困难的。出处找到以后,就要看文中所用史料是否符合历史事实。判断这一点,要列举我们的根据,不能随意妄说或臆断。发现了有错误,还要找出错误的原因。这当然也不能逞臆乱说。”此书对潜心学问的读者当有极大助益,为他们指出一条治史的正路,使聪明与勤奋均有着力之处。

《文艺复兴与巴洛克》([瑞士]海因里希・沃尔夫林著,沈莹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4月第一版,22.00元),谈的是巴洛克艺术风格的历史,在“多变和回归无序”中寻找由来与变迁规律,去诠释巴洛克艺术在文艺复兴中的作用。这本艺术史家海因里希・沃尔夫林的早期作品出版于1888年,虽说只是建筑风格变迁的研究,却对欧洲艺术史影响深远,而沃尔夫林本人也被视为现代艺术史的奠基人之一。

该书由三章组成:即“风格转变的特征”、“风格转变的原因”、“巴洛克样式的发展”。书中“引言”开篇说:“人们已经习惯用术语‘巴洛克’来描述这样一种风格,文艺复兴在其中分崩离析,或者更通俗地说,文艺复兴在此种风格中衰落了。”很能说明“文艺复兴与巴洛克”的关系。作者说“本书的目的不是要描述这一发展轨迹的全过程,而是要追溯其源头,即文艺复兴发生了什么变化?”这话较容易理解,作者的结论是:“盛期文艺复兴没有过渡到一个被明确划分出来的晚期阶段,而是直接通向了巴洛克艺术。”因此“1580年理所当然地成为巴洛克风格充分形成的开端”。

上述观点颇有趣味,因为按“艺术形式变得沉重厚实,不再轻盈空灵”的学说来看,也正是我们由明朝的“轻盈空灵”走向清代的“沉重厚实”时期,大抵可说明艺术的形式与风格是时代的表现,若由此展开比较与思考,此书或可成为我们新的艺术史启示也未可知。

  《复活的历史:秦帝国的崩溃》,李开元著,中华书局2007年4月第一版,29.00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