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书价的申辩

2007-06-13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则则 我有话说

做书人都听惯了书价过高的抱怨,本不想多辩,因为大家都明白“隔行如隔山”的道理。但前些日子看过某晚报关于书价过高的调查新闻,还是让我们做书的人不得不再次申辩。

调查给出了这样的书价计算公式:“作者的稿费或版税占5%至10%,纸张费和印刷费占25%至30%,管理费占10%。各项开支相加,一本书的成本约

为书价的45%。出版社以六五折把新书批给书店销售,出版社的利润为20%。”且不论这个公式是否正确,但报道中列举的三大“质疑”,确实让人愕然。

媒体质疑一:以《于丹〈论语〉心得》来说,因于丹当红,书抢手,她的版税是12%,这样她一本书可得两元四角,以版权页上印数一百三十万册算,她已拿了三百多万元;而把这加在书价上,让读者承受,合理吗?出版人及作者不能仅看经济效益,不顾社会效益。

申辩一。我们刚刚通过了《物权法》,申明个人私产也是不可侵犯的,个人精神方面创造性劳动而获得的财富,得到法律保护。于丹的稿费打入书价,合理合法。

媒体质疑二:中国是发展中国家,普通读者文化消费能力还不足,图书不必要做得精致,没必要弄“书腰、彩色插页、双色内芯,用70克的轻型纸”。因为这样,印刷成本比盗版多了三块五(盗版书插页用黑白,内芯用单色,轻型纸用55克的)。

申辩二。在这里,盗版书不是作为谴责的对象,而是正规出版社学习的榜样。这里面真正的问题不是书真的贵了这么几块钱,而是一种贫穷的心态;不是付不起那几块钱,而是觉得没必要,书可看可不看。

媒体质疑三:出版社既然有20%的利润,为何还要收百分之十的管理费?而且,为了怕书店赖账坏账,只好事先把这些成本计算进去,导致书价越来越高,难道这体制弊病,也要读者买单吗?

申辩三。出版社的文字和美术编辑,劳心劳力。支撑一个出版机构还需要财务、印制、发行、仓储,等多方面服务,这样的劳动全部加起来,占据一本书总共最多30%的成本,应该说并不高?其实一本书获利最多的是销售渠道,他占35%的书价。从成书的劳作分配看,他最轻松,现在也最不担风险了,卖不掉就退还给出版社。至于出版社将这一份风险算在书价里,纯属想当然,一般正规操作,提高书价意味着要多付作者版税,那边书店的款没收回,这边作者的钱又要多付出去,没有出版社这样做的,我只知道我们经常的做法是,为了书好销,尽量压低书价,比压库要好。

最后,体制的弊病,在我看来,相比较房产、电话月租、银行收费、看病医药等等,读者对书业体制弊病的买单可以忽略不计的,那更主要还是作者和编辑在买单,因为他们对一本书付出了最关键最核心最重要的劳动,得到最少。于丹他们是少之又少的个例,大多数的作者,如果仅仅靠他们心血作品的版税,基本生活都无法维系。在我们这个社会,尤其在书业,知识产权拥有者本人,对有人愿意了解接受这些知识,已经很满足了,从不要求来衡量他的劳动付出和劳动所得之间是否平衡。倒是知识产权使用者的牢骚颇多。

再让我们到世界范围去看一下,比起欧美各国的书价,包括香港台湾等地,中国内地的书价是最便宜的。便宜到我们甚至没有办法做版权贸易,尤其有关图书引进版权,实在没有办法谈,因为他们的最低价已是我们的天价。

随着对物质的追求不断升级,书也在被不断边缘化。能认识到书的价值的人越来越少,很多人都会说:"书那东西,不能吃不能喝,除了用来升学考试的,其他都可有可无。"

这才是关键,可有可无的东西当然价格越低越好。我们都知道,需要的东西,再贵也得买,比如房子,虽然价高离谱,赶超欧美,却还是趋之若骛,向更大更豪华的方向努力,甘愿为此节衣缩食,闲书之类更是靠边站了;再比如咖啡,小小一杯咖啡,我耿耿于怀的一杯咖啡,在巴黎的巴士底广场喝一杯是三块欧元,在夏威夷,星巴克一杯咖啡三至四块五美金,而中国的星巴克喝杯咖啡基本要二十元以上。以咖啡与书价比,欧洲平均书价八至十五欧元,比咖啡贵五倍,美国即便平价书十来美元一本,也比咖啡贵起码三倍以上,按照这个价比,我们的书价再低一倍,起码也得四五十块人民币一本普通的书。我们普通的书有这个高价吗?

还有研究者对比了中国和美国主要生活必需品与书的价格,结果发现中国书的绝对和相对价格都是极其低廉的。

照常识来说,怎么可能,这样一杯咖啡对人力物力的耗费,能超过一本书?只是在中国,它就超过了。

失去常识常情常理,这才是可怕的。这可怕还在于,我决不相信我们的咖啡店里的店员工资占去了多少咖啡的成本,而是它的品牌拥有者要从中间拿走大部分的钱。

那么品牌是什么?品牌是创意,是精神付诸产品的形式,产品最大的价值是由精神赋予的。贴一块夏奈儿的牌子,就不是一件普通的白衬衫了,我们能做这一件白衬衫,我们也做了,但是只能获得一点点加工费,因为面料是她的,样子是她的,你只是操作工,夏奈儿的优雅美丽让她的品牌爱好者付了大价钱了。就是说,人们为无形的、虚的东西付钱更多,而且没有底线,而所有物质的东西都是可以计算价钱的。

现在全世界都对中国感兴趣,但是我知道很多人学中文是为了以后跟中国做生意,中国市场大,劳动力又便宜,把他们的精神创意以物质形式倾销过来,让我们以膜拜先进的虔诚心态全盘接受。那么,我们自己不会做东西吗?我们没有创意吗?

创意怎么来啊?没有头脑,不看书,心灵没有感觉,性灵没有苏醒。但我曾听人说,他在高速公路上驾驶着自己的车时,感觉做人了。怪不得,拼了命也要买车不买书,毕竟自己的感觉最重要。

在新天地花几十元在咖啡馆坐着非常地满足,却只愿到黄鱼车书摊上买一本劣质书,就完完全全透射出了虚荣的价值观。

谁都知道阅读在今天的中国是件多么薄弱的事,都知道要书卖得快又好,惟有在保证内容的基础上低价再低价。正规出版社每一个编辑殚思极虑的是,如何使书既体面又便宜。当然,如果有人认为赤膊上阵又有何不可,那就没话好说了,只能说,我们要讲讲文明礼貌,穿背心拖鞋还不能进电影院呢。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一个人可以不买书不看书,但却不能说黄鱼车书摊存在是合理的,是与正版图书形成市场竞争,不能以他们的书价低非议正版图书价格。因为,盗版图书从出版、销售到购买都是非法行为。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