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东京审判请听重庆发言

2007-06-13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张帆 我有话说

由著名油画家陈可之担纲主创、多位诗人为之配诗的大型纪念油画《重庆大轰炸1938―1943》,的确气韵非凡。艺术家和诗人珠联璧合,用饱蘸血与火的笔

,将这一段历史重现在我们眼前,将这一曲悲歌长留于诗画之间。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一诗画合璧之巨作,必将以其深刻的内涵和独特的美学价值成为经典范本。十分巧合的是,几乎与此同时,影视《东京审判》也正在全国热播,据说观众达上千万人,其震撼力可想而知。那么,是否可以说,同样具有震撼力的《重庆大轰炸1938―1943》一书,应是《东京审判》的姊妹篇或诠释篇。

审视这幅画作,每一个有良知的人,不可能不为那其中凝重的内涵和张扬的艺术所震撼。一团团烈焰遮蔽天日,一架架敌机纵横俯冲,房屋在燃烧,家园在凋零,透过画面,似乎听得到无数惨绝人寰的哀号。

看得出,画家陈可之很擅长驾驭历史题材,他用墨凝炼,构架宏大,以其厚重的笔触和神圣的使命感,再现了人类灾难史上那罕见的一页。画面中,我们能感受到血与火的冲突,灵与肉的撞击,正义与邪恶的对决,在这里,画家不仅仅是再现,他所表现的是中国人民不畏强暴、抗击灾难的坚贞品质,他所昭示的是人类对战争的愤怒诅咒,对和平的永久期盼。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画家的艺术忠诚、历史责任与人道主义的悲悯情怀。

应当说,这幅《重庆大轰炸1938―1943》获得由日本和平组织对外国作品授予的“和平贡献奖”,可谓当之无愧。

世界反法西斯胜利和中国抗战胜利已届六十一周年,硝烟虽已散去,伤痕犹未平复,尤其是,日本当局不顾亚洲人民和世界正义力量的强烈抗议,屡屡参拜供奉有甲级战犯“靖国神社”。此时此刻,重温那段惨痛的历史,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今天,正须以人类正义熄灭邪恶之火,让那凋零的呼啸传递永恒的警号。每一个具有正义感的艺术家,都应为自己手中的笔注入历史,以告慰往者,昭示未来。

值得一提的是,《重庆大轰炸1938―1943》的诗配画形式是别开生面的。固然,诗配画的形式并不少见,但这幅画作却有独特之处,它是由多位著名诗人同时为之题诗,这就比较罕见了。我们知道,绘画与诗歌是两个既有联系又绝不相同的领域,一个是以直观的视觉表现生活,一个则以抽象的文字构筑想象的世界,而二者相互补充,相互生发,必定会产生令人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事实也正是如此。翻阅这幅大型纪念油画,令人感受到的,既有画家带给你的色彩与线条的强烈眩晕,又有诗人带给你的激情与想象的荡漾情思。一流的画家,一流的诗人,共同构筑了一座艺术高峰。

著名诗人吉狄马加不无沉重地写道:“是的,我爱这座城市-还有一个特殊的原因-那就是这座伟大的城市-与它宽厚善良的人民一样-把目光永远投向未来-从不复制仇恨。”在这里,诗人的笔触无疑为画作拓展了艺术空间,将画面从遥远的过去拉到今天,让人们产生更为丰富的现实联想。

著名诗人雷抒雁从一个独特的角度揭示出这幅画作的特殊意义:“如同星星,月亮-以及无所不见的太阳-正义的眼睛不会闭拢-为历史作证!-我是目击者!-人类的良心使我清醒!”这意味着,这幅画作同时也是一件确凿的证据,展示着当年侵略者在华犯下的滔天罪恶,联想到前些年日本当局及一些右翼团体掀起的“修改教科书”和否定“南京大屠杀”等风波,那么,这幅由多位著名诗人配诗的大型纪念油画《重庆大轰炸1938―1943》的出版,就显得正逢其时了。从这个意义上看,诗人给我们留下的,是诗笔,更是史笔。

《诗与画的和平宣言》,陈可之、叶延滨等作,北塔译,作家出版社2006年12月第一版,68.00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