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嘛样才算天津人?

2007-06-13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张 ? 我有话说

把“嘛”字放到题目里,是因为天津人爱说这个字。在天津,它和“什么”是通用的。你找别人有事,他会问你“嘛事儿”;饭后遛弯,和熟人走对脸,准

得打趣一句“吃的嘛”;天津人给你打保票,爱说“这有嘛”;瞧什么东西不顺眼,爱说“嘛玩意儿”;不想让你搀和事儿,一准儿皱着眉头问:“有你的嘛?”

读这个字,要咬死了四声的音,所以多少带着点儿劲头。有好几次外地的朋友来天津,很不高兴地对我说,你们天津人一张嘴就像要打架一样。其实他们误会了,天津人说话,有许多发音像“嘛”这个字似的,只是因为有劲儿,才显得说话冲,并不是骨子里爱找茬儿。外地人看天津人行事,多有类似不解。林希这本《其实你不懂天津人》,就是为这“不解”找答案的。

天津人常给人随性的感觉,天大的事儿,任你说出花儿来,也未必看得上眼,可是又喜欢凑热闹,国家大事家长里短都得议论一下,所以对任何事都有点儿兴趣,又并不上心。在路边摊喝豆浆吃油条,是天津人最得意的口味;晚饭前打开收音机听相声,是最开心的娱乐;穿着裤衩背心、搬个马扎坐在路边,打着蒲扇消夏,是最惬意的享受。书中所配照片,多是胡同、平房的景致,现在虽不多见,仍是最贴近天津人的生活气息,这是个平民化的城市,想找到大上海那种都市味儿,很难。

可你若说天津人不讲究就错了。就算家里再没钱,到了八月节,螃蟹一定要吃,且为这份奢侈找台阶:“借钱吃海货,不算不会过。”戏也好、曲也罢,甭管你是不是角儿,在天津卫如果失手,喝倒彩决不留情,天津人谓之“栽面儿”,曲艺界遂有“北京学戏,天津唱红”的说法。办事较真起来,天津人毫不含糊,本地话叫“够板”。

时而吊儿郎当,时而正儿八经,天津人为什么会给人这种感觉?且看林希的文章。天津是北方重镇,历史上是见过大世面的,正因为见过,所以有些事儿就觉得无所谓,也因为见过,所以有些事儿办起来有章法。这不过是原因之一――地处九河下梢,漕运文化决定了本地人的性格、处事哲学;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历史,对本地建筑、语言、饮食等诸多生活习惯的影响至今还有;都说天津有个“三不管”,而“三不管”因何生成、其中浓缩了天津人的多少性格,都在书中得到解说。四书五经说大道人心,小说散文讲情趣意境,过往的书难找出一本解说天津人心性的。林希的这本书,只钻研“小道”这一点,就足够独特。

天津多产相声名家,本地人“嘎”、“贫”、说话俏皮,办事有趣,马三立先生的一句“逗你玩儿”将这特点刻画得入骨三分。既然这本书写天津人的性格,逗乐的佐料必定少不了的,谓之“纸上相声”不算过分。天津人有很多毛病,书中也不留情面,提出恳切批评,笑过之后若有所思,乃有所得。说句冠冕堂皇的话――现在天津多受瞩目,想和这里的人打打交道,总得知道天津人是嘛样儿吧?

《其实你不懂天津人》,林希著,王晓岩摄影,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1月第一版,26.00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