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参加高考,眨眼已过45年。1962年的7月,我和当今青年学子一样,正为高考焦头烂额。那时,说是“三年困难”已过,农村依然苦不堪言,全国经济状况也无甚大起色。高考,不是扩招,而是缩招。七个学生,大约只有一人可以上学。我大学的上下两届,都有百名学生,唯独本届却只招了三十几个人。
1962年,因为三
那年代是计划经济,全国一题。不比如今,各省都有了自主权,各自拟些作文题。各省拟题,与其说考考生,不如说考出题的老师,比比谁有才,谁出的题巧妙,或玄妙。
今年,北京第一天考下来,就有报社打电话来,问我“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两句诗,说是高考作文题,要学生写写感想。
这两句诗是唐人刘长卿的诗。刘长卿并不长于七言,五言诗写得好,当时的诗人权德舆就夸他为“五言长城”。这两句七言诗,是刘长卿的一首七律。查查资料,各类唐人诗选中都有,全诗如下:
别严士元
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
东道若逢相识问,青袍今日误儒生。
刘长卿是开元十一年的进士,曾官至监察御史,后知淮南鄂岳转运留后,遭吴仲孺的诬奏,多次被贬官,死在随州刺史的任上。长卿因遭遇不幸,诗里多有清冷、凄苦之词句。这首诗里最后两句,“东道若逢相识问,青袍今日误儒生”,正是他悲苦怆凉心境的感叹。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是诗人早春看到的眼前实景。毛毛雨落在身上,还不曾渗进布里,所以看不见;闲花不过是风吹三五瓣,落地自然无声。景是清冷之境,心是沉静之态。说看不见,其实看见了;说听不见,其实也听见了。是别人看不见,听不见,诗人自己看见,听见了。否则,不会写在纸上。
历来的注释者,似也关注到了这两句,以为是用以表达“青寒阴复晴”的,引申之意,是说诬奏他的谗言,大概慢慢有些澄清松动的意思。但此生也只能如此了:“青袍今日误儒生。”已被误了,复有何言?
以上这些,不过古诗原义。今日突然从故纸里跳出细雨闲花,当代骄骄学子,将如何对付?
考题上有四个提示:一曰,这是写春景之美的;二曰,闲花细雨,不为人知是表现寂寞的;三曰,别人看不见,听不见,不等于就此无作为;四曰,这种诗境不适合当今时代;大意如此。考生可以选择一种,藉以发挥,这叫网开四面。
中国读诗用诗有传统,自孔老夫子开始,就讲究“断章取义”。于一首七律里,不管前,不论后,不究原诗之旨意,亦不论诗人之身势,拿出两句,就要你无头无脑地去发挥,正是断章取义之举。
一位朋友的儿子正是今年的考生,他写的题目叫:“寂寞在歌唱”,由这两句诗,说出寂寞对人生创造之重要。我不知道这算不算离题。
诗歌固然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但是把不相干的意思强加给诗,常常是诗的灾难。流沙河当年写了《草木篇》,不过是写草木之状,虽有人性之寓,但却被引申夸大,强加了许多诗人未觉之意,白白受了几十年苦难。当然,不能就此上纲说到了这两句诗就会如何,只是觉得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或读诗之法,恐不可取。
说到与当今时代对比,这两句诗写的是宁静,当今时代崇尚的是嚣张。如一只母鸡,下蛋之先,先要叫得四邻惊动;下蛋之后,更要吵得天下不宁。这叫运作、宣传,也就是炒作。出一本书也罢,拍一部片子也罢,创造一件产品也罢,常常是花开得如磨盘大,果子也就是米粒一般。做了事,要是不被人看见,不被人听见,那不是白做了吗?
古人讲宁静致远,当今是浮躁夸张。不过话又说回来,这种状况与“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又有什么关系。既是细雨,你如何让人看见?除非你把细雨弄成倾盆大雨。既是“闲花落地”,又如何听得见?除非你把闲花弄成椰子、榴?一类硕果,落地自然有声。
我愚想,如果突然有一天,开棺拉住刘长卿的手,便问:这手怎么这么凉?今天,这手还有用吗?死于千年之前的诗人,也许突然会惊得活过来,愤然说:我不是早说过了嘛,“青袍今日误儒生”;莫非硬是要一误再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