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间道》也许是这十年中最重要的香港电影
1997年到2007年的香港电影,并非像韩国电影一样,以1997年年底的亚洲金融风暴为契机而突然崛起,而是在回归前
蜕变十年
《香港制造》是1997年最为特别与震撼的一部港产片,一部以青春反叛为主题的草根写实片,舍弃了《英雄本色》以来的黑帮英雄片的浪漫主义情怀,而以反英雄的方式展示黑帮小混混的看不到希望的明天。而这也是导演陈果的“香港回归三部曲”的第一部,以“电影需要承担社会责任”为创作理念,延续了香港电影当中的“社会阅读模式”的传统。张燕在《映画:香港制造》中给予陈果很确切的评价:“香港人哀愁与美丽交织隐现的历史感觉,深刻而真实地被陈果以影像的方式记录和呈现出来,以系列电影的方式分别建构了聚焦回归前的社会生活的‘前九七三部曲’和侧重回归后的社会生活的‘后九七三部曲’。”
1998年,张婉婷拍摄了充满浓浓怀旧情结的《玻璃之城》。影片的故事主体是两代人之间的爱情故事,但形成鲜明对比的爱情故事背后,所融入的是导演对于文化冲突的思考――包括70年代与90年代两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的冲突、中西文化的冲突等。1998年是回归后的第二年,香港长期受到的是港英政府的统治,平时所学习的也是英文,而中文是被当成外语的,回归祖国之后,香港人要面对文化背景的不同等各种困境――张婉婷在怀旧的同时,也展示了这种中西方文化的冲突。
1997年年底的亚洲金融风暴,对于亚洲的经济而言是一个很大的打击,也使得港产片的市场进一步萎缩。在这种情况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风云:雄霸天下》,它代表着在回归后的初期香港电影意图“救市”的主要方式,即在本土资源的基础上迎合潮流、结合高科技。《风云:雄霸天下》成为香港武侠电影中的一道分水岭,自此以后高科技代替了功夫功底,成为武侠电影中最重要的元素。
1999年杜琪峰携“银河映像”加入“中国星”集团,与徐克等导演合组一百年电影公司,使香港影坛,呈现出王晶、杜琪峰和王家卫三足鼎立的局面。而杜琪峰当年执导的《枪火》是其在银河映像时期最个人化、风格化的作品之一。这部影片在第二年举办的第六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奖中获得最佳电影与最佳导演两项大奖,其中前者的评语是:“导演于黑帮类型片上另创新境之作。气氛与风格冷峻不凡,一众演员含蓄而具神采,隐喻香港人死拼尽忠,复能绝处逃生的灵活精神,配以灿烂悦目的枪战场面,动静对比出色。”
2000年,香港逐渐走出亚洲金融风暴,年度十大票房在此背景下也慢慢的回升。《孤男寡女》是80年代以来第一部获得本土票房冠军的爱情小品文艺片(以往都是被警匪片或者喜剧片获得),既因为刘德华的票房地位逐渐上升,也因为随着香港的回归及经济回潮,港人的心态也逐渐趋于稳定,OL一族式的小品文艺片更加适合当前年轻人的心态,特别是影片中所传达出的最后“美梦成真”的场景。而这一年的十大票房,单是爱情小品文艺片就占据了四个名额。
2000年度香港电影金像奖颁奖,以台湾导演李安主创的《卧虎藏龙》获得最佳电影、最佳导演等8个大奖,这是一部由台湾导演执导,多位香港与内地的工作人员参与的武侠片。《卧虎藏龙》并非典型的港产片,却是港产片在新的历史时期发展的一个趋向,也即大华语电影的融合。当然这一年不能忘记的还有王家卫的《花样年华》。
2001年,一部关于香港九龙大角咀的小猪成长的《麦兜故事》成为经典。这是一部百分之百的香港原创动画电影作品,从麦兜的出生到上小学再到上中学,一直到负资产,以动画的方式展示了香港社会浓厚的本土情结与怀旧情怀,更展示了香港社会90年代的变迁。罗大佑在2004年的香港红馆举办的“搞搞新意思”个人演唱会上,还以重重衬托的方式呈现出演唱会的主题:香港。而作为最有文化特色的香港电影,自然不能遗忘了香港这个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壤――《麦兜故事》便以最直接最生动的方式,表达了其对于香港这个母土的致敬之情。
2002的《无间道》是刘伟强担任导演以来票房与口碑都最好的一部作品,延续了《暗战》式的斗智斗勇,并以“双重卧底”的剧情突破了80年代以来现代港产警匪片的困境,无论是情节设计还是人物性格的塑造都极具神采,尽管是多条叙事线索但并行不悖。此外,影片所描述的“双重卧底”的身份焦虑感也是香港当代社会的一个寓言,映射出港人集体无意识中所潜藏的不安感,表达出他们复杂的心态,从而使得影片被注入了丰富的人文的关怀。
2003年的香港电影备显坎坷曲折,由于非典等缘故,香港电影先是在三月踏入了冰河期,六月跟内地签订《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简称CEPA协议)的合约,标志着香港电影的进一步北望神州,向内地市场靠拢;再加上这一年度张国荣、梅艳芳、柯受良的相继去世,为香港电影增添了更多的伤悲。
香港小姐选美比赛的揭晓时刻,众人在急切的等待着花落谁家,终于,司仪陈奕迅宣布,本届的香港小姐是:香港……这是《1:99电影行动》中马伟豪导演的短片中的一幕,也代表着香港电影人甚至是香港人的爱香港的心态。乐观自信是短片所体现的主要的香港精神,而自强不息则是这种香港精神的实现途径。这种自信自强的精神鼓励着香港人走过了非典难关,但是在电影业上,却不得不因为本地市场的狭窄而逐渐步入内地市场因而失去自己的特色――香港电影,也开始了向左走或者向右走的历程。
2004年元旦是CEPA开始实施的日子,香港电影与内地电影相互融合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章子怡凭《2046》中的角色获得当年金像奖最佳女主角奖,成为20年前斯琴高娃凭《似水流年》获得金像奖最佳女主角以来的第二个内地演员。(此后的N年,影后都为内地演员包揽怀中,可见香港演员青黄不接的严重。)虽然周星驰自编自导自演的《功夫》,狂收6100多万港元的票房,破了数年前他的《少林足球》的票房记录,成为周星驰电影中的又一座高峰。但是,除此之外的香港票房,衰弱的趋势越发明显。
2005年是中国电影诞生一百年的大喜年度,香港电影作为中国电影这一母题的一部分,自然也多了不少的纪念与欢喜。史诗性的《黑社会》在金像奖中获得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编剧三大奖项,导演杜琪峰试图将其拍成一部黑帮的、史诗的文艺性作品,影片自开幕时就从明清时期的黑社会源头“洪门”说起,表明300年前他们被称之为“义士”,且他们遵从的是正义的精神,不过,现在的江湖早已不是当年的江湖了,在《黑社会》中,由“忠义”维持的社团沦为彼此之间争权夺势的竞技场。杜琪峰不但以平实的手法描述了新一代社团中人的价值观、理念的变化等,更是当今社会的隐喻。
香港电影出现疲弱的态势,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但2006年则是80年代中期以来最低潮的一次,无论是年产量还是票房,尽管这一年仍有些记忆不容忘却。《伊莎贝拉》获得柏林电影节最佳电影音乐奖。刘德华资助并推动了“新星导计划”,其中包括林子聪的《得闲饮茶》、宁浩的《疯狂的石头》等六部作品。而杜琪峰的《黑社会2:以和为贵》则讲述香港黑帮的明天,从而与前篇成为一个整体展示了香港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影片在兜兜转转的权力斗争甚至付出沉重的生命代价后,换来的仍然是“以和为贵”。这也是香港电影面对回归后的文化隐喻,隐喻着香港电影的何去何从:融入以内地电影为主导的华语电影中。
不变内核
香港电影的两大模式,分别是“社会阅读模式”与“娱乐模式”,其中前者是指将社会生活的变迁融入于影片的叙事中使得观众增加对现实生活的认识,过去几十年间香港电影中所展示出来的各种香港人的姿态,不少都被延续到了回归后的电影作品中。《麦兜故事》中麦兜的一次次的希望、失望、希望、失望、希望的经历是港人在经历了90年代的经济的大起大落的暗喻;周星驰的《功夫》,一方面是延续了50年代的经典作品《七十二家房客》的风格,另一方面,通过周星驰的经历暗喻了香港人一再的面临困难时的“弱者的反抗“,并与最终的“胜利“表现出港人的那种骄傲的心态,就如香港的影评人林沛理在《香港电影,谁来拯救?》中所说的,“《无间道》是香港电影对香港人身份的沉痛反省,《功夫》却是周星驰对香港电影文化的热情拥抱和由衷歌颂”。
尽量的减少所谓的家国情怀,而在影像中流传着与日常生活所相关的俗世心态,在这十年中,也仍然是香港电影的故事主线。
同时,乐观积极的香港精神这一香港人的重要精神面貌也一直延续在影片之中。“一二三四五六七,多劳多得……”在《麦兜故事》中,麦太一边练着体操一边唱着,尽管麦太是单身母亲,带着麦兜过着普普通通的生活,但是,她希望孩子出生后即使没有周润发、梁朝伟般的帅气也要有好的运气,她相信明天会更好而可以带着儿子到马尔代夫看蓝天白云,即使面对着一次次的失败与挫折。而春田花花幼稚园的MissChen所教给麦兜他们的那首英文歌曲,《Allthingbrightandbeautiful》,同样是充满着阳光般的温暖与明丽。即使是那个因为遭遇了亚洲金融风暴的阿金,在自助银行中她仍然不忘给予同样处于困境中的歹徒以教导乐观自信的港人精神。
香港电影很多时候的大团圆的结局,其实也是香港人的那种乐观自信的精神的一种体现,即使面对再大的困难,都心存希望,明天会更好――如果比较60年代中后期以来的主流动作电影,这种乐观自信的现代港人精神更加的明显。即使是在一些悲剧性的作品当中,也不乏这种乐观自信的因素,如张婉婷的《玻璃之城》,父辈的爱情在车祸中走向终结,但儿女一代却在不断的误会与消解中逐渐地走到了一起;杜琪峰在《枪火》中让五兄弟之一死里逃生,尽管整部影片散发着浓浓的死亡气息,而到了《放・逐》虽然是让五兄弟逐一的断命天涯,但离开的妻子孩子则成为影片中明天的希望。
这就是香港人的精神,也是香港电影中所贯穿的希望,即使遭遇再多的失望,希望还是隐隐若若的浮现着……或者我们也可以理解为香港电影本身在面对挑战时的心态。
70年代末,系列电视片《狮子山下》的同名主题曲中至今仍然在流传着:放开彼此心中矛盾H理想一起去追H同舟人誓相随H无畏更无惧H同处海角天边H携手踏平崎岖H我地大家H用艰辛努力写下那H不朽香江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