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康慨报道 60年前,安妮・弗兰克死后两年,她孤绝状态下的日记由其父奥托以《密室》(Het Achterhuis)之名在荷兰出版。至今,《安妮日记》已成为20世纪最畅销图书之一,以近100种语言,在世界各地销出了数千万册。
但是,更为重要的是,它保留了人类历史上一段无比惨痛的记忆
6月25日,安妮・弗兰克的瑞士表哥,82岁的伯恩哈德・“巴迪”・埃里亚斯(Bernhard "Buddy" Elias)将所藏25000份有关文件、书信和照片,永久借与阿姆斯特丹的安妮・弗兰克基金会,从19世纪以来的家族照片,直到战后与出版商的往来信函,均在其中,很多从未公开发表。
两场有关的学术座谈会也同时召开,议题涉及了《安妮日记》的文学价值与历史意义。
“以前,日记主要被作为历史档案加以研究。今天,其文学价值亦受到公认。”安妮・弗兰克基金会的发言人帕特里茜娅・鲍斯布姆(Patricia Bosboom)对德新社说,“安妮・弗兰克记下了所有少女都会遇到的事与难题,比如与父母和兄弟姐妹的关系,但也写了她想让世界更美好的愿望。”
弗兰克一家曾十分富有,家族档案中就有德国皇帝给安妮的爷爷迈克尔的一份请柬。“这家人很有文学传统。”已花费两年整理档案的彼得・托巴克(Peter Toebak)对美联社说。
“他们讲四种语言。他们喜爱美术和戏剧。每当他们去听音乐会或看戏,就写下来。这些东西信里都有。”埃里亚斯回忆说,“我奶奶写得一手寓意深刻的好诗。”
安妮・弗兰克于1929年生于德国法兰克福,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随犹太家人逃往阿姆斯特丹。二战爆发,德军占领荷兰,弗兰克一家被迫藏身于密室两年,直到被举报,被捕,并被运至多个集中营关押。1945年3月,安妮因伤寒死于贝尔根-贝尔森集中营。
日记写于安妮避祸密室的那段时间,她的父亲奥托・弗兰克是全家唯一的幸存者,战后见到了女儿的日记手稿,竟也震惊。1947年6月,《安妮日记》终获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