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电车经过德辅道中
1930年的中环德辅道历山大
建筑是一个城市的名片。民国时期的上海外滩,被称为建筑博览会,至今仍是上海人的骄傲。说到某城市的象征,多还是以某些建筑来作代表。这样看来,保留和维护好代表这座城市的建筑,当然是城市规划最重要的环节。从这个角度来说,香港大有可资借鉴之处。这个经历百余年殖民统治又回归中国怀抱的地方,虽然现代化建筑高度发展,依然保留着许多旧时建筑,述说着一个城市的前世今生。
大约1995年始,港岛有一批业余时间研究考察香港历史文化的收藏界人士,思索用“图说香港历史”的新方式,出版一些图文书籍,解说香港旧时风情。手边几册有关香港城市史料的书,如《港岛街道百年》、《香港电车》、《HONG KONG ON HIGH(俯瞰香港)》,正可看出香港城市发展的轨迹,读来饶有趣味。
《港岛街道百年》画册16开本96面,出版于2000年,是以21世纪的姿态回顾19世纪及20世纪香港的发展,用150幅黑白老照片配年代与说明文字,分“占领角、荷李活道与政府山”、“皇后大道与半山的街道”、“早期中环以外的开发”、“因火灾及供水而建的道路”、“宝灵及罗便臣的填海与筑路”、“华人居住区的扩张”、“西环的开发”、“德辅的填海工程与新码头”、“疫症蔓延的后遗症”、“湾仔的开发”、“铜锣湾至簸箕湾的开发”共11章来讲叙香港的变迁,另有32张老照片作为“外篇”,记载考据古庙、教堂41座,邮局6座,街市18条,医院28家,学校34家,警署和法院30家,发钞银行15家,戏院31家,地下公厕7家,游乐场5家的年份、地点和建筑物。附录中有1841年至1940年的“港岛主要街道兴建时间及索引”,记载百年里建设的街道152条,可谓详备。这些老照片记载的都是当年香港街道旧建筑的风貌,借此考据现在香港的变化,非常方便。
画册开篇的文字十分沉重:“一八四一年一月二十六日,英军沿着港岛西区一条小路,登上一座小山冈,在那里升起了第一面英国国旗,宣告香港岛为英国的属土。这条小路后来建成为波些臣街(Possession Street),即日后的水坑口街;小山冈则称为占领角(Possession point)。”年代最为久远的一张照片摄于1860年的皇后大道中,可以见到正在建设的灯塔和已经落成的洋房。近景中的街道树阴与远处海面帆船点点,都显示香港已具城市规模。另一张照片为1880年威灵顿街与皇后大道中交界的骑楼建筑,与我们通常在广州街头所见的骑楼大体一致,是典型的南洋或岭南风格。如果看1930年的诺干道,欧陆风格的建筑与旧时上海无甚区别,只是城市豪华高楼与繁荣不及上海。但似乎国人一直都有乱贴乱挂广告的风习,惟恐生意不够张扬。一幅摄于1930年的威灵顿街老照片上,招幌之多之杂,与现今我们城市的店铺招牌和建筑物上悬挂广告一样,可目为对城市建筑的风格与整洁的破坏,与欧洲城市对建筑面貌的爱护形成鲜明对比。
画册中摄于20世纪初至20年代的照片较多,最晚的照片也在50年代。图片影质较好,黑、白、灰三色层次分明,远近景物皆清晰可辨。其中1901年皇后大道中舞龙庆祝英皇爱德华七世加冕大典、1935年皇后大道中舞龙庆祝英皇乔治五世登基25周年银禧、1937年德辅道中舞龙庆祝英皇乔治六世的加冕大典、1925年皇后码头举行新港督金文泰履新仪式这几幅照片,应视为殖民统治历史在香港的独特体现。
《香港电车》为20开本108面,出版于1998年,收电车照片约一百帧。全书由“香港电车的诞生”、“战前(1904―1941)”、“日占时期(1941―1945)”、“战后(1945―1998)”、“电车的路线”、“电车站”、“电车车票”、“电车车身广告”共八部分组成,另有“外篇”与“附录”两章。外篇由“电车公司的经营”、“电车上的员工”、等8个部分组成,附录为“香港电车路线图”。全书都围绕“电车”展开,细致到电车票、站牌标识、打票机、电车公司徽标、制服上的纽扣等等。如果按1904年第一辆有轨电车启用仪式算起,迄今香港电车该有103年的历史了。“电车一直默默伴随着香港成长。无容置疑,它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同时更是香港的象征之一。‘叮叮’实在是每位外国游客所不会错过的香港特色。”书前这段话,对香港电车保留在今天这座现代都市的意义,作出适当评价。
其实香港人所称“电车”,常规称呼应该为“有轨电车”,这与北京大街上跑的“电车”大有区别,其历史与发展以及运行也显然不同。而香港电车是现今世界上仅存的双层电车。并且它还是香港最便宜的交通工具,在狭窄的路中轨道上“叮叮”作响开向前去,倒真是一种富有情调的城市风情。或许正是因为街区狭小,不适宜使用长型的有轨电车,才促成香港双层电车,成为世界孤品。从早期的照片上看,香港电车早期是双向轨道,路中央四条铁轨可同时对开两辆电车。
某些细节鲜为人知。书中“电车上的员工”一章谈到:“电车司机最感不便的事情有二。其一是不能畅快地吃饭。以前司机是没有午饭时间的,他们只能一边驾驶,一边吃饭。由于电车不断在行驶,司机只能趁红灯亮起而未转绿灯前,快快把握停车时间来吃饭,每次都只能断断续续地吃完一顿饭,因此他们称这作‘红灯饭’。其次便是在驾驶途中无法如厕,所以在驾驶前,他们大都不敢喝太多水或胡乱吃东西,以免发生尴尬情况。”这是服务工作辛苦的一个侧面,大抵随时代进步,这种苦况早已不再罢。
《HONG KONG ON HIGH(俯瞰香港)》20开精装本,2004年出版,收空中航拍彩色照片63帧。这种航拍城市摄影画册,以美国出版物最多,几乎每座城市都出版自己市政与环境的航拍美景。香港这册航拍摄影集,从摄影质量到印刷成书,都极其精美,观阅则有赏心悦目之感。是书为纯画册,不设说明文字,完全靠视觉阅读。这册俯瞰香港的影集,有强烈的宏观感受。尤其高素质大画幅的专业摄影,用光线与色彩尽展香港现代建筑和现代城市的辉煌。只是老建筑的身影被掩盖在钢筋水泥的高楼之下,外观上尽脱殖民统治气息,这或可看作是现代发展的结果。
维多利亚港周围密集如森林的新建筑,繁华与喧嚣杂陈,让人观之亦喜亦忧。喜的是多姿多彩的现代建筑风格不失为时代发展的必然,忧的是这些现代文明多以毁灭过去作代价。从这些俯瞰照片中去寻找辨识香港老街区老建筑,大有抚今追昔的感慨,也是一种阅读乐趣。画集用“飞越”、“净土”、“富足”、“乐土”、“恬静”、“悠然”等来分段,用简洁词语表达香港人对自己这块土地的认识,也使曾游历香港或未曾到过香港的读者,依靠视觉产生满怀对香港的喜爱。
前面所谈《港岛街道百年》与《香港电车》两书,在香港出版后颇受好评,尤其每天生活在这个环境里的香港读者,对身边老建筑的保存更有认同。他们用这种以图说史的新方式来展示香港旧时文明,读者的感情也因老照片的直观效果,极易为图片所激发,产生共鸣。不过这种方式也有局限,便是讲述和说明文字囿于版面和形式,不能多作阐述,所谈不够深入、细致、全整,许多照片要靠读者自己对环境的熟悉来理解。可资一说的是,这两册书的设计者陆智昌先生十余年前也是“以图说史”的积极参与人,从几千幅老照片选择适合印刷出版的原始物件,进行装帧与排版设计。他设计的这册《香港电车》曾在香港两次获得书籍装帧设计奖,对喜爱旧风情和藏书的读者,这本书当值得访求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