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从事乡建运动同仁合影于邹平。前右一为梁漱溟,前左二为晏阳初
抗日战争时期,晏阳初在重庆创办了中国乡村建设学院,学院坐落在
乡建院的独特不仅表现在她优美的自然环境,更表现在晏阳初先生的办学思想、办学模式等方面。当时晏先生担任最高国防参政会参政员,受命负责川湘两省的后方建设。他认为后方的建设主要是乡村的建设,而乡村建设是一个包括人的教育在内的系统工程,要进行这项庞大的工程,需要大量的专门人才。本着为中国的乡村建设,特别是战后农村的复兴培养人才的目的,他费尽心机创办了这所学校。为了达到这个特殊的目的,他要求学生“应当达到具有劳动者的体力、专门家的知识、教育者的态度、科学家的头脑、创造者的气魄、宗教家的精神”,因此,学院在课程的设置上,不完全按照教育部颁布的标准进行,而是根据社会的实际需要自行安排。学院的教学活动也严格按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进行,附近的璧山县就是学院的实验基地。社会系的学生深入附近农村开展社会调查,了解农民的生产、生活情况;农业和水利系则针对人民的需要展开乡村建设工作,教育系到农村办扫盲班和平民夜校。现在还可以看到的大磨滩水电站就是当年水利系的师生自己设计的。1949年江津发生严重的广柑果实蝇虫害,平教会从璧山、合川抽调了20余名农业技术人员和学院的120余名学生,组成了“江津甜橙果实蝇防治队”,分赴江津各地,开展扑灭虫害的工作,经过两个多月的努力,取得了可喜的效果。因此,乡建院毕业的学生,实际工作能力都较强,许多学生毕业后直接参加了晏阳初领导的华西实验区的工作。
乡建院提倡学术自由。不同流派的学术思想,都可以在学院讲授,让学生们进行比较、分析、鉴别,通过独立思考以决定取舍。学院专门聘请了梁嘉(又名马特,中共党员)教授讲授马克思主义的辨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还有徐坚教授讲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王慰民讲授《中国通史》。马寅初、费孝通、老舍及其夫人都曾受聘为学院的客座教授。在学院的图书馆里,学生们不但可以看到美国版本的书籍,还可以看到各种进步书籍如《资本论》、《联共布党史》等,甚至还有中共“七大”文件。学生们可以自己办墙报,组织社团,举办学术讲座,开讲演会,研究会等等。晏阳初还把学院的学生会改为“四自会”,四自就是自治、自习、自给、自强。自治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纪律性和战斗力;自习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知识力;自给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生产力;自强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健康力。四自会的干部由学生自己选举产生,他们在协助学院和为学生服务的过程中,锻炼了自己的才干,在学生中有着很高的威信。有些四自会干部本身就是中共地下党员,或者后来被发展为党员,所以,在学生运动中,党的方针政策能够通过四自会得到贯彻和执行。
乡建院的民主气氛十分浓厚。当时各个大学按教育部的规定都要设立政训处,晏阳初为了保持这块“民主自由园地”,坚决抵制在学院设立政训处。他也不允许在学院成立党派组织,但实际上共产党的地下支部一直存在,并积极活动。此外还有“六一社”、“新青社”、“民青社”、“野草社”等进步社团组织。因此乡建院的进步势力大,进步活动受到的阻挠少,学生们将学院称之为“沙漠绿洲”、“民主堡垒”、“小解放区”。乡建院的学生人数虽然不多,但在重庆历次的学生运动中,他们总是勇敢地站在斗争的前列,是重庆学生运动的一支重要力量。因此,乡建院的师生也成了国民党反动派镇压的主要目标之一,在1947年6月1日的大逮捕中,乡建院就有31名师生被捕,占全院师生总数的十分之一,后经地下党组织和学院的全力营救,放出了29人,其余两人后来牺牲在中美合作所,至重庆解放为止,学院共有5名烈士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乡建院成立于1940年10月,开始只有农村教育和农业两个专修科和一个研究生部,故只能叫做乡村建设育才院。1942年又增加了水利和社会两科。到1945年才更名为私立中国乡村建设学院,4个专修科改为系并获准该院本科毕业生授予学士学位。1952年乡建院改名为川东教育学院。不久全国院系调整,该院师生分别并入西南师范学院、四川师范学院和南充师范专科学校。 (作者为晏阳初侄孙、晏阳初纪念馆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