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英德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戏曲史、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
化等领域的学术研究工作。著有《明清文人传奇研究》、《痴情与幻梦──明清文学随想录》、《优孟衣冠与酒神祭祀──中西戏剧文化比较研究》、《明清传奇综录》、《明清传奇戏曲文体研究》等。
毛宗岗在《读三国志法》中说,三国之奇,“以古今人才之聚未有盛于三国者也”。要理解三国,首先要从理解其中的人物入手,也可以说,要感受《三国志演义》的魅力,最终要归结到对其中瑰智奇行之人物的领略上。
郭英德教授《读三国说英雄》一书,便别出心裁地从《三国志演义》中挑出七位英雄来加以评析,使我们可以尽情领略那个万方纷扰、英雄竞起的时代。该书以作者在北京电视台《名家讲坛》的讲稿为基础,经过后期加工撰述而成。《名家讲坛》是北京电视台收视率极高的一档节目,郭英德教授对三国的侃侃而谈更是吸引了一大批观众。
对于历史、对于文本、对于学术的尊重,是这本在电视台上讲座所成书最大的特色,而这也便与一些茶馆评书式的讲说方式大为不同。应该说,选择这种方式,要有极大的勇气与自信,因为,只有随意发挥,才会挥洒自如,讲出淋漓尽致的味道来,而要用做学问的态度去严肃求实地讲,就会显得不那么放得开,不容易出彩。但是,前者正是在自我的挥洒与陶醉中,模糊了历史的、文本的与学术的真实,那样就会让所讲真的成为茶馆评书,听时大家都哈哈一笑,但听完后各自走人,没有留下什么,而后者却会让听众感受到沉甸甸的收获。
我们都知道,《三国志演义》流传于世有许多版本,而举其大要则有两种,即最早的嘉靖本与清代的毛宗岗评改本。经颇有才学的毛氏父子进行整齐与打磨之后,后者在故事性与艺术性上都有所加强,而且,这也正是时下一般人所熟悉的本子,所以,评说起来会得心应手。可是,这不是罗贯中的《三国志演义》,用这个版本来分析罗贯中或者分析元明之际的社会现象,那会很危险,所以,认真严谨的学者在论述时都会尽量用嘉靖本作为基点,如果要用到毛本,也会注意其取资的限度。但是,在讲故事时,用前者会在很多地方顿失精彩。比如在分析曹操忌杀杨修事件时,曹操杀死近侍,后杨修在侍者墓前说了一句话,嘉靖本是:“君乃囊中之锥也!”说得有些含糊,不大清楚;而毛本则修改为:“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这句话很有才子杨修的味道,而且说得很有韵致。在讲述杨修看透曹操心态时,用此语是更有说服力,若要出彩,自以引此为宜。但是,曹操是罗贯中笔下的艺术形象,我们探讨这个形象的特点,却用了毛本的证据,便有偷梁换柱之嫌。所以郭英德还是坚持尊重文本的态度,引用了嘉靖本的文字。
郭英德在分析古人时,并不把古人放在解剖台上,而是设身处地,抱有对古人之同情。正是这种态度,让我们看到了很多看似平实却仍非常精彩的评说。
如分析曹操“故杀吕伯奢”的事,这个情节如果仅仅用道德评判的大帽子来扣人那是很容易的,但却很难真正把握人物内心的复杂性。而郭英德不只把曹操放在道义的审判台上来评判,还从现实的角度来审视,眼光一变,世界亦变。因为我们不是超然物外地来审判曹操,而是设身处地思考他的处境:生活很复杂,有时逼得人没有什么选择余地。当然,性格不同的人还是会有不同的选择,了解了这一点,就不会简单地骂曹操是个忘恩负义的小人。当然,郭英德又在这个基础上延伸,进一步挖掘曹操强悍的性格特点,就更是独到的见解了。
在无字处做文章,细致的文本分析与心理分析亦是本书的特点之一。比如,在《三国志演义》中,很少有关于女子的情节,似乎中国早期小说都是男人的世界,尤其是正面英雄们,好像个个都是清教徒似的。但是,郭英德在分析刘备性格的时候,却从刘备最为明显的“善哭”一点,发现了字里行间外的东西。因为善哭是类女性化的特征,而且也表明了其性格中有柔弱的一面,郭英德认为:“这种女性柔弱的极端表现,就是贪恋女色。”笔者读《三国志演义》少说也有十多遍,觉得情节很熟悉了,但还真没觉得刘备怎么贪恋女色了,可是再一看郭英德的论述,回想一下原书情节,才发现原来真的如此。其实,个人觉得,《三国志演义》的作者(无论是主要作者还是次要作者),在创作此书时都并没有想到要表现刘备的这一点,然而,这点特征却仿佛看不见的遗传基因一样,潜伏在一些情节中,进入了三国故事的文本。它们在无字处躲藏着,却还是被郭英德挖掘出来。
不过,私心中倒也有些小小的不满足,那就是,《三国志演义》中,我很喜欢赵云与张辽二人,特别是赵云,看郭英德之书知道他也很喜欢,但却并没有专文论及。如果还能有机会不知又会评出许多妙处来。
《读三国说英雄》,郭英德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第一版,25.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