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近日《中国青年报》报道,20平方米的出租房,一张床,一个简易书架,一台可上网的电脑,这就是大三学生小林(化名)的“办公室”。身为甘肃某高校的在校生,小林同时兼任西部某网站编辑。他还有其他被人称呼的“工作身份”――编辑、高校教师、期刊组稿人。他赖以谋生的工作就是,为别人有偿代理发表论文,从中拿1
像小林这样为别人代发论文的还有很多,其中不乏有众多的高学历者,正如小林所说,他是全国做论文代理大军中学历最低的一个。要求他们代发论文的既有将要毕业的大学生、研究生,也有教师、医生,甚至还有名校的教授。他们发论文的目的只有一个――顺利毕业、晋升职称。有了论文,今后就能顺利晋升职称、涨工资。
当前职称评定体制最大的弊端就是“虚”的东西太多、“实”的东西太少――重证书而轻业务能力。目前,一些行业评职称主要靠手中的“本本”――毕业证、继续教育证、课题研究、计算机证书、论文等等。“论文”、科研成果、获奖证书是一个都不能少,而业务能力和水平反倒无关紧要了。也就是说,即使你的业务水平再高、业务能力再强,如果没有这些证书和论文,同样评不上职称。很显然,这是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的,目前的职称评定条件不能真实地反映人的实际能力,而是过多地看重了客观因素的功能(学历、工作年限及论文等)。这种职称评审制度亟须改进。
教育行业的职称评定是如此的“虚”,那其他行业的职称评定呢?我们可想而知!目前,做论文代理的行业已经形成了一个产业链。在这个论文交易中,需求论文者、代写代发论文机构、期刊报社编辑各取所需。而职称评定体制则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明明知道那些论文是假的,却还要拿他来评定职业人士的职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