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日,上海出现73年来最高气温,在市民们纷纷消夏避暑的同时,一股热潮却正自悄然涌动。上海文艺出版社总社读者服务部的经理董世平办公室电话不断,读书俱乐部的会员纷纷打电话来询问上海书展的开幕时间,亲朋好友相见首先提到的也是书展门票的购买事宜。董世平说,现在的上海书展就像是过节一样。一年一度的书展
上海书展的前身是沪版图书订货会,从2004年起转型成为主要以文化交流展示为目的的形式。这一转型决定了上海书展不再仅仅是书业盛会,更成为了普通读者的“阅读嘉年华”。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局长孙?回忆起当年的转型时刻,依然记忆犹新。“整个市场的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的日常购书渠道已经相当方便,图书销售完全可以不通过书展的形式存在。书展需要承担的功能必然应该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现在的书展既保留了以前看样订货的功能,更多的是文化层面的开拓。”孙?认为,观念的变化导致了整个书展目的和功能的改变,现在的书展就是办给普通读者的,是为他们的文化阅读生活服务的,“我爱生活,我爱读书”的主题词也正说明主办方致力于和广大上海市民共建书香社会的决心。2006年上海书展开幕式没有领导讲话,而是由著名作家王蒙,全国劳动模范包起帆和“感动中国十大年度人物”之一洪战辉一起来和读者分享自己的阅读与人生。据孙?透露,今年的书展开幕式将继续延续这一做法,由四位嘉宾做主题发言,其中包括中国最高学府的代表性人物和公众最关注的人物。
为了体现文化交流的性质,上海书展率先开始在单一的图书展示买卖之外策划大量文化活动。这些文化活动共同汇成一股浪潮,将阅读的理念送入千家万户。2006年上海书展期间,短短一周的时间内,举办活动多达200余项。参加活动的人数少则几百人,多则几千人,这些读者不仅仅可以买到心仪的图书,而且可以听到作家谈创作,理论家分析社会问题,经济学家解剖经济现象,医学专家谈人生保健,凡是书籍涉及到的方方面面,都可以在文化活动中找到相对应的内容。孙?认为:“在这样一段短暂集中的时间里,20万市民一起来参加一项大型文化阅读活动,其阅读热情自然而然容易受到激发,而且文化活动的影响是长期的,书展上的热情并不会随着书展结束而消逝,相反会作为种子生根开花。”
小陈是一名公务员,平时一般都是从网上购书,很少逛书店,刚开始听说书展时,他还颇有顾虑,天气炎热,折扣也并不比网上购书低,大老远跑去有什么意思呢?但从去年开始,他也成了书展的忠实“追随者”。“媒体上天天宣传,让人觉得很新鲜好奇,就算凑热闹,去感受一下那种气氛也是值得的。”颇让小陈兴奋的是,书展的热闹是有文化、有内涵的热闹,“书展上有海量的图书,可以看到平常自己不太注意的领域里的好书;而且有很多新书,在书店还没有上架,在书展上可以先睹为快。最重要的是书展上有很多现场签售和讲座,可以同平时见不到的名师大家面对面交流,受益非浅。”小陈说书展期间他只要有时间就去,“上海这样面向普通老百姓的大型文化活动并不多,书展真的给我们提供了很多难得的机会。”像小陈这样为“感受气氛”而来的上海市民不在少数,董世平认为,一般而言图书很难在社会上造成兴奋点,而书展就像针灸一样,通过媒体的宣传,刺激了普通市民的神经。书展在集中的时间,集中的场地里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氛围,而这种气氛的扩散作用是非常明显的。
在2004年书展转型初期,书界还有不少担忧,认为书展会分流新华书店的销售量,但几年来的实践表明,在图书销售日渐低迷的现状下,书展对图书销售起到的却是增量的作用。孙?为记者分析了这一情况,“去书展的人群中,有平时就喜欢阅读的人,也有很多平时并不爱逛书店的人,开始就是为了凑热闹去逛书展,到那里可以看到余华,到这里可以看到易中天,另一边又可以听到某某教授的演讲,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是既新鲜又有趣的事情。而且书展选择在暑期举办,对学生群体以及家长群体来说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书展上,家长和孩子结伴而来的情形比比皆是。家长们在暑期都想方设法找一些文化活动让孩子们参加,现在有这样一个现成的书展,他们觉得正好合适。孩子们在参加活动的同时,平常离阅读渐远的家长也自然而然会被周围的气氛感染,对图书和阅读投以关注。”
今年的上海书展不仅在文化活动上会带给读者更多惊喜,硬件上也将进一步完善。书展将从上海展览中心移址至上海世贸商城,这一举措正是为了为读者提供更好的阅读环境。记者从孙?处了解到,针对以往一票难求的情况,本次书展还将增设售票网点,展馆内也将增加更为便利的电脑查询系统,为方便读者前往书展,组委会还正在筹划开通几条免费巴士线路,并将继续开设两至三天的夜市。力求让上海市民享受到一个既充满了文化热焰,又吹拂着清凉书香的文化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