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华学位服风波

2007-08-08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本报实习记者 张彦平 我有话说

中华学位服大赛惹争议

5月到7月间,北京大学在校内举办了“中华学位服设计大赛”,参赛作品多设计成了带有传统文化元素的样式。7月3日,18套进入决赛的设计

作品被制成样衣,由模特们穿着在北大2007年毕业生晚会上走秀展示。此次活动吸引了各界的目光,其引起的争论至今也没有平息,甚至还有扩大和升级的趋势。有媒体将之与今年两会上传出“把汉服作为学位服”的声音,以及近期热炒的“把汉服作为奥运服”的呼吁联系在一起,称是“社会上围绕‘汉服’进行的各类活动的又一高潮”;有人称北大此举哗众取宠,是场“复古秀”;有人认为这与“国学热”一样,表明了一股“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潮”在涌动;还有评论说中华学位服大赛的出现是由文化不自信引起的浮躁和盲目复古。自然也有意见支持北大此举,认为设计中国自己的学位服,甚至是国服,乃是“复兴传统文化”。

对于诸多围绕这次活动的争议,北大社团文体部的路鹏老师一再强调,“有些媒体对中华学位服设计大赛的报道有失全面,评论有失得当。”路鹏介绍称:“北大举办的中华学位服设计大赛只是五四文化节中传统文化节分支的一小部分。除传统文化节外,北大五四文化节还包括科技文化节、社团文化节。”路鹏表示,举办中华学位服设计大赛的初衷是“想让同学们回顾传统,弘扬传统文化,而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同学们的创新精神和原创的校园文化”。针对很多网友和评论文章“作秀”的指责,路鹏回应说:“北大普及传统文化的活动一直都在进行,没有迎合当下传统文化热的意思。北大每年都有传统文化节,活动形式也丰富多彩,有《四书》《五经》诵读、古体诗文创作、推广传统节日礼仪道德等等,并非像一些人批评的那样:只在形式上复兴传统文化。”

路鹏称,中华学位服设计大赛只是北大内部的一次社团活动,大赛收到的大部分作品是北大学生自己设计的,小部分出自校外一些服饰爱好者之手。“此次活动初赛时共收到参赛作品68件,其中绝大部分是汉服风格,但是我们并没有要求设计作品一定是汉服。”承办此项活动的北大服饰文化交流协会的负责人周睿杰如此表示。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所长、《中国文化》杂志创办人兼主编刘梦溪说,“这个活动无可厚非,只是北大一个社团搞的一次活动”,而“把一个活动上升到‘复兴传统文化秀’的高度来批评,并不公平恰当”。新华日报评论部评论员、曾就“儒服”问题发表过评论文章《孔子不知“儒服”》的金陵客也认为:“北大的活动没什么不好,校方要多鼓励学生表现出创造能力。”

学生群体中也有一些持此论的人,今年本科毕业于南京大学的司宁博就认为:“北大尝试制订体现自己个性的学位服未尝不可,并且我认为他们只是借鉴了一些古典的元素,谈不上对传统文化的回归。出现争议或许是一些人先把事件提高到一个高度来讨论,这就不应该了。”

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目前在上海工作的净凡皙则表示,“中华学位服设计大赛”之所以吸引了众多关注,是因为“有一群汉服爱好者在进行推动”,他本人即是一位“汉服爱好者”,活跃在大学生知名度很高的校内网上,是“汉服爱好者群”的管理者,在百度汉服贴吧上也常见其言论。

“汉服”热

什么是汉服?它又如何在近年形成一股热潮?

很多人把汉服理解成汉朝的服装,但汉服爱好者们则认为汉服并非一朝一代的服装,而是一种消失的历史悠久的服饰体系。汉服圈内知名度很高的“汉服运动的发祥地”汉网论坛给出以下解释:汉服是汉民族的民族服装。虽然汉服在各朝各代有所不同,但是其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交领右衽)是一样的,所承载的民族文化是一脉相承的。汉服传承了数千年岁月,伴随着华夏文明一同辉煌,传至明末,渐为衰败。

北京汉疆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专门从事汉服制作,公司承担了“中华学位服设计大赛”样衣的制作,总经理任冠宇是一位“汉友”(汉服爱好者间互称用语),也是“汉服热”中一名坚定的实践者,他喜欢称自己的公司为汉衣坊。任冠宇说:“汉服是东亚服饰之母,韩国的韩服,日本的和服都是汉服体系中的一类。”

“汉服”在近年,俨然已在社会上形成一种运动,自汉网论坛在2003年1月1日建站,很多推广汉服的民间实体社团及网络BBS开始蓬勃发展,北京、上海、武汉、天津、广州、成都等地各种形式的活动也越来越多。2005年9月18日,来自四川各地的11位网友身着古代汉服,来到成都人民公园内的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祭奠。2006年5月16日,武汉1000名18岁的学生,身着传统服装,在磨山楚城广场,以肃穆的古礼举行成人仪式。2006年10月北京聚集了全国各地很多“汉网”网友,他们穿上“汉服”祭祀袁崇焕。11月25日,上百名“汉服”爱好者在北京大观园聚会。2007年正月十四、十五日在大观园、朝阳公园、安贞公园举行了汉服宣传活动。2007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叶宏明提议,应确立“汉服”为“国服”;全国人大代表刘明华则建议,应在中国的博士、硕士、学士三大学位授予时,穿着汉服系列的中国式学位服。4月4日,百名学者倡议汉服为奥运礼仪服装……

以上只是近年来以宣传汉服为主要内容的传统文化活动的不完全统计,没有被媒体关注或报道的类似活动还有很多。汉网论坛和天汉网是汉服爱好者们聚集的主要阵地。汉网由成立之初的四五人,发展至今已拥有注册ID达3万多。成立2年的天汉网,注册ID数量也已过万。

“汉服热”是一种“文化浮躁”?

参与本次设计大赛并且作品进入决赛的高静说:“让学位服加入一些本土的元素,不是复古,只能说是一个复兴的路径,穿上这种服装,可以想象祖先的样子,想起古人的教诲,有一个鞭策自己修身提升自己素质的作用。”高静还说,“我不喜欢汉服爱好者的说法,应该叫汉服提倡者,从民族传统服饰的角度看,我觉得汉服是一个很庄严的东西,穿汉服也是很严肃的,用‘爱好’不足以表达这种庄严。”

《中国青年报》有文章题目为“轻盈汉服,载不动太多‘愁’”,借以表达让服装来承载太多文化寄托欠妥。金陵客则认为,拔高服饰的做法不可取,所谓“汉服复兴”,其实是一种表演,因为一种已经被历史淘汰的服饰,是不可能被人为“复兴”的。鼓吹“汉服复兴”,是一种“浮躁”,谈不上什么“文化”。

“传统文化的形式是次要的,更要关注内涵的继承”,刘梦溪与金陵客的观点相似,“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更应注重内容而非形式。与其改革服装,不如强调一些礼仪。中国历来是注重礼仪的,近代以来文化流失严重,于是很多礼仪也被丢弃了。一些典礼的礼仪,要有新人去研究发扬”。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刘梦溪总结为“传统不能割断,世界不能脱离”。“以前的观点是凡是传统的都是不好的,都是糟粕,凡是西方的都是好的,都要学习。但现在有一种趋势是认为中国传统的都是好的,要回归传统。这就带来很多问题,到处弄假古董,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这样不对。现在接续传统恢复记忆,应该倡导传统文化研究。更理智地进行传统文化现代化。”

现行学位服是否需要改革?

现行的学位服有无改革的必要呢?记者问司宁博,“假设你是北大即将毕业的学生,学位服已是此次大赛评选出的中华学位服,你会不会穿?”他说:“当然会穿。对于我来说,学位服代表了一种资格,自己几年校园生活结束了,终于拿到了学位,穿上它表明的是一种学问水平和身份价值。”“学位服本身就与国家文化联系不紧,如果学位服本身没有问题的话就不需要做改动,可以一直沿用。”董宪臣则称自己看到有媒体报道大学中一些女生嫌学位服不贴身,现行的“学位服不适合中国人的身材”,自己赞成学位服改革:“我们穿着这种大袍子真不太舒服,大部分人穿着很难看,像蝙蝠,改一下是很好的事。”他还称,自己毕业的时候特意照了一张照片,和班上的同学互相作揖,“如果是传统的汉服,会更有感觉”。

中国学位制学位服的出现与西方有着紧密的联系。就学位制来说,现行学位制中学士、硕士、博士虽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都有其相应的定义,但是与现在的意义关系并不大。刘梦溪说:“从学位体制角度来说本没有必要对学位服进行改革。”“现代大学体制都是西方的,学位制度也采取了国际共同认可的制度,不是中国自己的,所以没必要到现在把学位服改成中国式的。”任冠宇的看法则不同:“服装历来都是一种意识形态的表征,古代易朝换代服装上一般都会发生些变化。而今天的传统文化复兴表明了一种民族再认同的需要,服装当然可以作为复兴的一个旗帜和先锋。并且西式服装一直讲究量体裁衣,而东方传统的服装都是飘动灵逸有其特有的美,把学位服改成中式的,更彰显我们民族的特点。”

学位服是否需要改革,可以参照历来国外学位服的沿革情况。西方学位服的历史,其产生及缓慢嬗变与各种社会、文化因素都是相关的,开始是受宗教服饰的影响,后又吸纳了世俗服饰的一些特点。马久成、李军合著的《中外学位服研究》一书中提到,中国对西方学位服的改革与创新始于本世纪初。学位服在中国的产生背景是耶稣传教会在中国建立教会学校同时把学位服引进了中国,同时留学生归国拍摄的学位照引起了国内人的兴趣,中国人渐渐认识到学位服充分体现了知识分子的一种精神追求和知识水平。之后,西方学位服就逐步地被改革与创造,成为我们自己的一种衣文化,并纳入到了中华服饰中。中国的学位服产生于上世纪20年代中期或更早一些时候(记者发现,网上流传有冠名“发现最早的汉式学位服”的一张照片,是1947年辅仁大学社会系的毕业生与校领导的合影,其中毕业生穿的学位服,就融合了汉服与西式学位服的特点),新中国建立以后,尽管50年代和60年代曾两次酝酿建立学位制,但最终没有建立,所以学位服的问题也还未得考虑。198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并于1981年开始实施。新中国有了自己的学位制度。但这一制度实施之初,学位服的问题也未提到议事日程。80年代末期,一些大学校园内出现了或仿制或自创的学位服。一直到1992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就学位服问题成立了“建构中国现代学位服体系”的课题组,1994年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关于推荐使用学位服的通知》,其中说到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决定,制定一套既有中国特色的又符合世界惯例统一规范的学位服,向学位授予单位推荐使用。由此确立了中国学位服的规范体系。

马久成、李军认为,“学位服能够绵延至今,最主要原因可能是其特有的社会功能,它是一个国家重视教育,尊重知识的标志和个人学术水平高低的体现。”山西太原师范学院教师刘明伟的话,似乎可以为这场争论画上句号:“我想中国人需要看到的不是大学生毕业时穿什么样的服装的问题,而是中国高等教育如何在世界争创一流的问题。到我们的高等教育达到世界一流水准时,学生穿什么样的学位服又有什么关系呢?”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