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囚徒》中的赫敏・格兰杰(爱玛・沃森饰)。在有些学者眼里,她是新一代女性主义者的化身。
本报记者康慨报道 这事儿越闹越大,因为学者们来了。
世界上最大的《哈利・波特》学术研讨会上周在加拿大多伦多市中心的喜来登中心召开,有1500余名各国学者与会,连续四天热烈辩论,并有各种各样离奇古怪的理论出笼。
会议的主题是“从英雄到传奇”,期间,有人将哈利・波特比作救世主再世,有人认为赫敏・格兰杰是女权主义者的杰出代表,还有人对伏地魔做出精神病诊断,说他是个十足的“恶性自恋症”患者。
《苏格兰人报》的报道披露了会议期间的若干演讲题目,如格温多林・林白克(Gwendolyn Limback)长达50分钟的学术报告:《自行施咒:〈哈利・波特〉中赫敏的自我决断》,以及莎伦・鲍尔(Sharon Power)20分钟的演讲《弗洛伊德与拜物幻想:〈哈利・波特〉中的魔法、欲望与失落》。
好复杂!但更玄奥的还在后面。比如安杰拉・贝丝・福尔克(Angela Beth Fulk)提交的论文《寄宿学校内的同性恋行为》,以及凯瑟琳・霍曼(Kathleen Hohman)运用最新的遗传学理论进行深入分析的《麻瓜与巫师的遗传学》。而在另一些学者看来,通过《哈利・波特》,也可以展开对国际关系的严肃探讨。
在普通读者眼中,伏地魔绝对是个大杀人犯,徒具人形,而去除了所有人类的情感。但是,纽约的特拉维斯・普林齐(Travis Prinzi)决意深入大恶人的内心深处。他的论文题目是《伏地魔:落寞者,反社会者,罪人》,力图证明,这位本名汤姆・马沃罗・里德尔的奸邪之徒,实为“恶性自恋症”的受害者。
“JK・罗琳说过,她在塑造伏地魔这一形象时,不想把他写成个‘千篇一律的坏蛋’。罗琳成功塑造出了一个既是邪恶象征,同时又有点像邻家坏小子的恶人――这正说明,恶可能潜藏于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普林齐说,“伏地魔是魔法世界里恶的最完美化身。有八大心理学标准可以用来定义,他就是个恶性自恋症患者,一个奸恶狡猾的家伙。”
那么,大英雄哈利・波特呢?在去年的一次学术会议上,有学者把他画成穿着工装裤,戴着前进帽的普通工人形象,其论文题为《波特同志:马克思主义者的阅读》,而今年,在这套畅销童书的全系列终结之后,哈利・波特已被捧到了哲学王和救世主的高度。
格蕾丝・道(Grace Dow)的学术报告,以《哈利・波特:启蒙哲学家》为题,将《哈利・波特与凤凰社》与柏拉图的洞穴寓言做了比较――那个寓言说,我们全都被锁在黑暗的洞穴里,只有哲学家有觉悟和能力跑出洞外,并带回阳光,而哈利・波特就是那个普度众生的哲学王。
格温多林・林白克则盛赞赫敏的女权意识:“在经典的儿童文学中,女性主人公尽管处于故事的中心,也不会展现出力量;而力量更多是由男主人公施加于她的。然而,女性主义的儿童文学则让主人公获得力量,成为她自己的英雄。尽管《哈利・波特》可能不是作为女性主义文学出现的,但我认为,赫敏・格兰杰是书中唯一的女性主义角色。她将自己与其他的典型少女形象区分开来,与那种老一套的沉默、被动,以及肤浅的样子不同,她让自己明确呈现为一个可信的人物。”
但是,林白克女士也认为,那些老一套的东西,也反映在《哈利・波特》中,“魔法世界不是性别平等的乌托邦,而是我们真实世界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