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不可说”的背后

2007-08-08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石契 我有话说

作为哲学怪才,维特根斯坦与著作等身无缘,但其在哲学史上的重要性是世所公认的。他的作品中,有些句子很费解,令人望而生畏;但也有不少句子,几乎人人都能从字面上读懂意思因而广泛传诵,比如这句:“凡是可以说的

东西都可以说得清楚;对于不能说的东西我们必须保持沉默。”从字面上来看够通俗简单,但其中的深意敢说人人都明白?近读《维特根斯坦1913》(少年儿童出版社2006年出版),对这位哲学家的思想有了更多了解,不由得极为感谢该书作者。

在《维特根斯坦1913》的作者看来,要读懂维特根斯坦的名句,关键在于明了什么才是“不可说的”。作者从哲学史上的休谟问题说起。休谟质疑的是因果律在逻辑上的可靠性,比如,“太阳每天都会升起”,这就是通过归纳得到的结论,因为日复一日,黑暗过后都能见到太阳的升起,但它仅是心理学上的联想机制在起作用,而无可靠的逻辑推理作为保证――凭什么明天的太阳依然可以升起?当然,休谟并不是担心明天的太阳也许就此消失,他的意思是,因果律在常识层面足够有效,尽管它缺乏可靠的逻辑保证。其实休谟的深意恰在于,常识比逻辑更管用。但这样的结论在西方哲学史上却具有颠覆性的意义,因为一部西方哲学史就是要证明,理智层面上的逻辑才具必然可靠性,而经验层面上的常识,因其芜杂多变流逝,怎能成为思考的出发点?比如,本书提到了芝诺悖论,在现实生活中,阿基里斯当然一抬腿就追上了乌龟,但要在逻辑层面上驳倒芝诺悖论,亦即运动的虚幻,可不那么容易,我们于举手投足之间就轻易证明了运动的真实性,但这却不是哲学家想要的论证方式。

这就有了康德的出场。康德当然不能容忍如休谟那样把整个因果律,乃至自然科学的大厦奠定在常识、联想这样不可靠的地基上。那么,康德的灵丹妙药是什么呢?说来也简单,在康德看来,因果律决不只是一种心理联想,它是人类思维的一种“先验形式”,天生具有必然性和可靠性,用它来统筹整理杂乱无章的经验事实,从中就涌现出了某种规律性的东西。就此而言,明天的太阳会升起,这就是一种可靠的规律,因为经验的背后还有先验的思维形式作为支撑。

康德是否就解决了休谟问题呢?对此,维特根斯坦是这样说的:“归纳程序的实质在于,我们承认能够同我们经验相协调的最简单的规律为真。”又是短短的一句话。作者对此的解释是,“经验”已经是有理智参与的东西了。是的,这世上从未有过孤立无援的经验,经验总是与我们的生活世界融为一体。我们承认明天的太阳会升起为真,就因为它同我们的理智所固有的理解世界的方式相协调。这么说来,维特根斯坦的意思更接近于康德?请看他的下述命题:如果存在因果律,那么可以说“存在自然律”,不过,这当然不可说,而是自己显露出来的。说到这里,我们才终于明白,维特根斯坦所谓的“不可说”是指什么。那就是如因果律的“根据”这类的问题是不可说的,休谟和康德似乎都想对它说些什么,而在维特根斯坦看来,这毫无意义,因为语言本来就不是因此而生的。语言只能描述世界上哪些事存在,哪些事不存在,因果律的实际运用是事实,对它是可以言说的,至于这种运用的有效性,已经在生活中自己“显示”出来了,正如休谟所举,从窗口跳下去,非死即伤,这样的因果律固然得不到逻辑的保证,但又有哪个心智正常的人会对此有所怀疑而以身试法呢?这种“显示”就是它自身的“根据”。人必须学会对它保持沉默,这才是对待世界的正确方式。

然而,若是此种沉默,仅是“此中有真意,欲辩又忘言”式的境界,似乎过于费解而令人无从捉摸。于是,作者引用了下述两句对比语:冰雪在春天融化。春天融化了冰雪。两句话大意似乎差不离。但再细细琢磨,上句仅是对事实的描述和言说,具纯然的客观性;但下句,却带有更多情感的隐喻,它不只是指向一个具体的事实,它还带给我们什么呢?每一位读者都可从中自行体会,赋予其不同的含义。当然,其中的意境难以述说更难细说。这就是诗的意境,美和爱及幸福的境界。

再以人类学上的一部名著《金枝》为例,其中说到这样一个古老的习俗,部落的祭司王必须在壮年时被杀死。对此,作者弗雷泽的解释是,因为野蛮人相信,只有这样,祭司王的灵魂才能保持鲜活,才能在另一个世界保佑他们的部落。但维特根斯坦却说这是一个平庸的解释,用的是当代人的理智。在维特根斯坦看来,这一习俗的意义在于,全部落的人们通过共同感受这样一个庄严的场面,不仅领悟生命的珍贵,而且还从中寻找一种维系部落的纽带,从而共同承担起命运。它与诸如“灵魂不死”之类信念的真假无关,而是基于人类情感的需要。这就是人类的生命。就此而言,这个世界有时甚至必须建立在一个谎言之上。情感世界,当然是一个无所谓真假同时也是无从言说的对象。

维特根斯坦是个哲学怪才,因为他总有许多机智的表达。如本书所举的一个例子,有次维特根斯坦与朋友在树林里散步,忽然他说,我要把这片树林赠送与你。朋友未免莫名其妙。他又接着说,条件是,你不能对这些树林做任何事情,不能碰它们,更不能卖掉它们,这样,你就“拥有”它们了。原来“坐拥天下”与“一无所有”竟是一块硬币的两面呢。细细想来,又怎能不为其中的道理所折服!

本书的封底有这样一段话:陷入哲学困境就像这样一种情况,你被关在一间屋子里,想从窗户出去,窗户太小;想从烟囱出去,烟囱太高;可是你一直没有注意到,门其实没有锁上。也许,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欲给世人提供的,恰是这样的一扇门。而通过本书,你或许可以更为容易地看清这扇虚掩着的门。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