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国学者不会外语,就读不懂鲁迅”

2007-08-29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王胡 我有话说

&

nbsp 顾彬教授

本报记者王胡报道 一个德国教授,正在以罕见的热情和强烈的批判态度,介入到中国即时的文化争论中来。然而,并非每个人都能心平气和地倾听他的观点。

德国汉学家顾彬(Wolfgang Kubin)上周在接受德国之声的采访时,谈及中国高中语文教材篇目存废问题引发的“金庸战鲁迅”的争吵。他评价鲁迅是中国20世纪最能代表现代性的作家,金庸只是个传统的作家。

“对我来说,金庸在写作上代表的是一种退步,”顾彬表示,他可以理解为什么很多读者不愿意读鲁迅的作品。“因为鲁迅作品中的叙述者是一种不可靠的现代性的叙述者,读者不愿意在阅读的时候需要不停地思考‘叙述者的立场是什么’、‘主人公的立场是什么’、‘我自己的立场又是什么’这样的问题。而金庸作品中的叙述者什么都告诉读者了,读者也不需要再从另外一个角度思考。”

他还表示,对德国当代文人来说,金庸的写作方式早就过时了。“100年后我们还会看鲁迅,但是不一定还会看金庸。”

此前,顾彬曾多次以会不会外语作为标准,贬低中国的当代小说家,由于打击面过大,他的观点遭到了许多人公开的质疑或反击。

德国之声介绍说,顾彬曾在1990年代编译出版了一套6卷本的德文版《鲁迅文集》。他翻译的德文版鲁迅书信也有望于今年年底出版发行。

在上周接受采访时,顾彬重申了学者或作家外语水平的重要性,甚至将外语问题的重要,提高到了中国文学还有没有未来的高度。

他说,现在大部分中国学者看不懂鲁迅作品中深层次的意义。因为他们不懂外语,即便是懂一点英语,但是不会德语和日语。因此他们无法透过德国文化和日本文化来阅读鲁迅的作品。

“如果中国作家不能重新认识鲁迅,不开始学外语,不开始看原文,我恐怕中国文学没有什么将来可言。”他说,“中国现在没有什么好的小说家,散文家。好的诗人是有的,但是他们存在于中国文学和社会的边缘。”

他以尼采举例:“鲁迅读过尼采的德文原著,他的作品中有很重的尼采的痕迹。所以有人把鲁迅比喻成‘中国的尼采’。尼采是一个伟大的同时也是一个非常可怕的思想家。如果只是阅读译本,你根本感觉不到他的危险性。对我来说,鲁迅也是一个非常可怕危险的思想家。那么,看不懂尼采原文的学者又怎么能比较出鲁迅和尼采之间的相似性。”

也有中国作家试图去理解顾彬反复强调的外语问题,但通常不太成功。“也许是因为我不懂外语吧。”不久以前,有位作家对本报记者说。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