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瑟・米勒
本报记者康慨报道 生活真像小说啊:狠心的爸爸遗弃
这是畅销小说《不存在的女儿》中的情节,也曾活生生地发生在大剧作家阿瑟・米勒的身上,不同之处在于,那是个“不存在的儿子”。
《名利场》杂志刊发苏珊娜・安德鲁斯(Suzanna Andrews)的文章,披露米勒和第三任妻子英格・莫拉什曾于1966年产下先天患有唐氏综合症的幼子丹尼尔,两人不久即做出痛苦决定,将孩子秘密送入收容智障儿童的公共机构,并隐匿此事长达40年。
安德鲁斯的文章称,莫拉什每周日探视智障儿子,但米勒几乎从未伴妻同往,亦未将他的存在道与外人,在其回忆录《时光回旋》(Timebends)中,更是对此只字不提。
“米勒删掉了与自己设计的情节不符的一个中心人物。”安德鲁斯女士写道。
金・爱德华兹的小说《不存在的女儿》刚刚由译林出版社出版了中文版,书中写医生夫妇生下异卵双胞胎,男婴健康,女孩却患有唐氏症,医生遂将其遗弃,回头骗妻称女儿已告夭折,他们的世界从此天翻地覆。
“英格想留下宝宝,但阿瑟不让她留。”米勒家的一个朋友告诉《名利场》。
唐氏综合症(Down's Syndrome)原称“蒙古症”(mongolism),或译“先天愚型”,后因涉嫌种族歧视而导致学界争论,遂以最早阐述此症的19世纪英国唐医生(John Langdon Down)命名。此症由遗传引起,通常伴随智障和畸形,患儿与其家庭亦不得不忍受长期痛苦。
智障的丹尼尔・米勒虽遭遗弃,却也顺顺利利地长大成人,今年40岁了。他的异母姐姐丽贝卡・米勒嫁给了另一个丹尼尔――英国演员丹尼尔・戴-路易斯,后者以《我的左脚》中的残疾人角色一举成名。《名利场》披露,戴-路易斯得知同名小舅子的故事后,大为“震惊”,遂在1990年代末不断向老丈人施压,要他认下亲生儿子。
米勒于2005年2月去世,死前六个礼拜签了遗嘱,给儿子丹尼尔留下一份遗产,数额与其三个异母哥哥姐姐所得相同。
米勒结婚三次,与第一任妻玛丽・斯拉特利(Mary Slattery)生有三子女:丽贝卡、简和罗伯特。他与好莱坞明星玛丽莲・梦露的短暂婚姻以失败告终,梦露后于1962年自杀。同年,米勒再娶马格南女摄影师英格・莫拉什。
丹尼尔的故事
从来没有先天幸福的唐氏宝宝,剧作家的儿子也一样――也许还要更加不幸。
米勒是顶级剧作家,家财万贯,但苦命的丹尼尔过的很不易。他先在纽约的婴儿收容所长到4岁,然后移送康涅狄格的索斯伯里康乐学校,校中约2300人,住30到40个床位的大房间。探视过他的残障人权保护者琼・鲍文(Jean Bowen)回忆说,丹尼尔的个人财产只有一台小小的晶体管收音机,外加一副耳塞。
17岁时,他搬到六人集体宿舍,不久在一个“谋生支持项目”的资助下,与室友得到独屋,有人每天过来探视一次。他找到工作,先在当地体育馆,后到超市打工。他有运动天赋,参加过残奥会的滑冰和自行车等数项比赛。
1995年,丹尼尔头一次见到了自己的亲爸爸。当时有个叫理查德・拉波因特(Richard Lapointe)的残障人士,因为谋杀自己太太的祖母而被定罪,米勒在集会上发表演讲,支持拉波因特,丹尼尔则和一个残障人权团体与会,他跑上台,想拥抱誉满天下的大剧作家,后者给了他一个亲切的熊抱。“丹尼激动死了,”鲍文女士回忆说。
1990年代后期,米勒参加了有关丹尼尔护理情况的一个两小时的会议。“他对丹尼能独立在外生活极为吃惊。”义工里奇・戈德鲍特(Rich Godbout)说。
现在,丹尼尔和一对老两口儿住在一起,过平淡的生活。他们照顾这孩子已经很长时间,还为他单独接出来一间厢房。
围绕道德楷模的争论
米勒是美国有名的左翼知识分子,为此一度受到麦卡锡分子的频繁骚扰,以及中央情报局的长期监视。他坚决不与臭名昭著的众议院非美活动委员会合作,出卖文艺界的同仁,也反对美国打越战,立场十分鲜明。左派知识分子因此赞扬他是“美国社会的良心”。
然而,这个“不存在的儿子”公之于世之后,美国文艺界旋即掀起了争论。
《纽约时报》8月30日报道,詹姆斯・克奇克(James Kirchick)已经在新保守主义杂志《评论》(Commentary)的Blog上写道,这件事“想必会永久败坏米勒的名声――即便不是作为作家,也是作为人道主义者的名声。”
百老汇资深制作人艾曼纽尔・阿岑伯格(Emanuel Azenberg)则为米勒辩护:“阿瑟・米勒将因《推销员之死》、《熔炉》和《我有诸子》名垂青史。别的一切都是扯淡。”
而更多米勒的朋友们则宁愿置身事外,大剧作家爱德华・阿尔比便拒绝发表评论。
《名利场》不是第一个披露丹尼尔的存在的,却是最详细描述此事的媒体。前年米勒死后,《纽约时报》刊发的长篇讣闻也未提及他还有这样一个儿子。事实上,早在2004年,作家马丁・戈特弗里德(Martin Gottfried)已在所著传记《阿瑟・米勒:生平与作品》(Arthur Miller: His Life and Work)中写到了丹尼尔・米勒。戈特弗里德上周说:“米勒一直被树为道德楷模,但自1964年的《坠落之后》(After the Fall)起,他便被盛名所累。”
纽约城市大学研究生中心教授莫里斯・迪克斯坦(Morris Dickstein)还提到了君特・格拉斯的例子:“他们都把自己树为道德家和社会训诫者,因而更易因自己的行为受到攻击。然而事实是,只有极少数的艺术家才能成为受景仰的人。在内心深处,他们都是不择手段的冷血杀手。”
但迪克斯坦反对过快地对米勒做出判断,他说,唐氏宝宝是婚姻中的不可言说之巨大创痛,而且相对今日而言,在1960年代,把唐氏儿童送交公共机构的做法并不罕见。
《名利场》文章的另一引起争议之处,涉及唐氏幼子事件对米勒戏剧创作的负面影响。文章说,米勒的名篇,如《推销员之死》和《熔炉》,都是20世纪四五十代的作品,后来他就不行了,尤其是在丹尼尔出生后,米勒再未写出“接近伟大”的剧作。
阿瑟・米勒与第三任妻子英格・莫拉什在199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