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周安平出版文章老更熟

2007-09-12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本报记者 陈香 我有话说

做编书人、出书人是最好不过的事

周安平为人谦和,宽厚友善,大众场合不喜张扬,但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思维敏锐,观点犀利。

“我们这代人被称为‘老三届’,是社会生活锻炼了我们,给我们以才智和智慧,或者说磨练了我们的才智和智慧。”“在我们最渴盼知识的时候,迎来了高等

教育的改革,我们是第一届大学生,77级大学生,通过考试又获得了可以自由获取知识的机会。”只有亲身感受过知识的禁锢的人,才会有发自内心的对重获知识的欣喜,“大学的时候去买书,每次人都特别多,挤得满头大汗,那时候就想,能成为编书人、出书人,是一件最好不过的事。”周安平回忆说。

1981年,表现优异的周安平从西南师范大学毕业,留校任教;1985年1月,当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成立的时候,这个年仅30出头的助教,以副社长的身份走马上任。

熟知内情者告诉记者,学生时代的周安平就表现出了很强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事实也证明,周安平的经营能力帮助西师社渡过了最困难的时期,而周安平作为教育工作者、文化人及出版人三位一体的综合身份,在西师社后来的生存、快速发展上发挥了无可取代的作用。

经验和智慧来自失败

西师社初创之时确定了以学术作品为主的出版思路,但始终未能将规模做大,后来该社在基础教材领域战略决策的失误,将经济基础并不雄厚的出版社推向了经营的谷底。周安平介绍说,“当时国家教育部规划建设8套半教材,作为人口大省的四川建设其中的一套,由西南师范大学与四川省教委联合组织,我们出12个学科,四川教育出版社出10个学科,一共22个学科。但是在经营过程中,我们把利益看得过重,甚至不想租型给四川其他的出版社,一下成为众矢之的。”当时,四川省主要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四川省政府所属的人民出版社承担川西片的教材租型工作,东片教材租型则由重庆出版社承担,西师社的突然崛起打破了整个教材格局,而教材格局的背后是经济利益的划分和行政权力的划分。西师版的实验教材推广完全失利,1992年、1993年欠债300多万,为讨债,印刷厂的厂长都住在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西南师大社一时间沉入经营的谷底。

痛定思痛,周安平总结了3条规律:“出版社的第一个阶段要双轨制走,要社会图书和学术作品同时来;其二,要善于协调作战,联合开发,一个新出版社要独立作战,经济基础又不雄厚,战必败;其三,出我们懂的书。”

先摆脱贫困才能设想发展

这时,后来成为西南师范大学校长的宋乃庆教授出任西师社社长,周安平出任总编辑。宋乃庆与周安平在办社思想上高度一致:首先要抓有经济效益的书,摆脱贫困,才能发展。西师社决定,从基础教育着手,奠定经济基础;第二,根据学校的优势,把文科的学术著作、大学教材搞起来,为高校教学科研服务;第三,应该在西部形成联合的大学教材出版,当时西师社还专门成立了师专教材的编委会,组织了好几套教材;第四,为重庆地域性文化服务,比如出版抗战文化、陪都文化等内容的图书。

1999年,周安平出任常务副社长,全面主持工作,2003年正式出任社长。在决定了快速发展的思路后,周安平定下了“以教材建设为中心,以艺术图书为特色,以学术品牌为支撑,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规模经营求发展”的发展理念。在这样的理念下,西师社开始狠抓产品结构的优化。

任何发展模式,都必须具有自身特色,周安平深谙其中道理:“我们的基础布局就在艺术教育上,因为当时艺术类图书很少。”事实也证明,令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声名鹊起者,正是该社的艺术教育类图书。

教材建设是核心,人才配备讲结构

奠定西师社经济基础的还是中小学教材建设。周安平的体会是,做企业,一定要学会抓住机遇不放。课改之际,由于政策的不确定性和投入的巨大,让很多具备了条件的出版社望而却步,失去先机。而西师社则抓住了新课程标准改革这个关键的发展机遇,着力打造中小学教材类图书。

此前一次在教材领域的失败给周安平以宝贵的启示:“新一轮课改,我们出版的教材就没有强调品种多,而是紧紧抓住主科:《语文》《数学》,配置我们的特色:小学《音乐》,初中《音乐》。”与此同时,西师社加快了地方教材出版的步伐。重庆市教科院编写、重庆市教委审定的9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补充教材《重庆社会》、《重庆生活》和《中小学法制教育》教材;新编的《中小学日常行为规范训练》、《绿色课堂》、《21世纪信息技术教育教材》、《中小学生心理素质训练》等丛书,也在全国部分省市进行了实验,并得到了推广。

在营销上,西师社在“零售市场”与“批发市场”中选择了后者。“只有批销发展才能使出版社扩大规模,而教材最适合批销、批发。所以我的经营模式和别人的不一样,原则是不对终端客户,批到省店、批到各个书店就可以了,与各书店共进退,利益共享。”

在人才使用和管理上,周安平推行“结构主义”:根据产品来进行人才配备;在分配上也体现贡献的价值,基本岗位补贴与工资由出版社发放,效益工资放至事业部,虽然也与部门利润挂钩,但又不完全看利润,还要和产品结构挂钩,采用打分制,对产品的品牌评价出一个分值,再行分配。周安平总结出3点经验:“其一,学有所用,把个人放在他能够发挥自己作用的岗位上。第二,重视分配制度,让员工感觉生活没有压力。第三,整个团队需要文化氛围,需要一种精神,需要制度以外的整体价值认同。作为文化企业,这一点比较重要。”

有了规模,就要强调精品

周安平正在谋划新的战略。“作为社长,如果仅仅关注本社的发展,那还处于初级阶段;作为出版人,要关注行业的发展规律,才能保持不败。”

“没有规模的时候,初期必须要上规模,现在我们做到两三个亿,在全国出版界也位居前列,就需要强调精品。”此前,周安平爱说一句话,“出版是一种服务”,但是,现在,“学术为先”则意味着西师社要把出版从服务前移,买断作者,买断项目,投资大型项目。“出版社有一定资本的条件下,策划编辑队伍培养起来以后,要和作者一起去研发,发现学科当中创新的东西,引领研究方向和出版先机。”

现在,西师社和人民出版社共同启动了国家“十一五”文化战略发展纲要中的重大出版项目工程《域外汉籍珍本文库》,周安平称,今后将把资金长期投入对文化积累和创新有用的项目。同时,西师社谋求跨地域的发展,已经与人民出版社、云南出版集团、香港联合出版集团成立了和景文化公司,由此去探索一条大型图书、尖端学术著作的运作之道。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