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闫红:我怎样误读了经典

2007-10-17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栏目主持/采写:舒晋瑜 我有话说

王蒙曾有言在先:你不能小看这个写网上文字的年轻人,她的误读实际上是活读,就是用自己的经验、性情、信息、聪明来补充阅读的所获,用活生生的生活来解读作品;同时以作品解读自己的人生。

读书报:《误读红楼》是一个好的开端,你是如何走上“误读”这条路的?

闫红我写关于《红楼梦》的第一篇文章完全是一个偶然,当时有个女人的网络日记事件正闹得沸沸扬扬,我从其中的只言片语里发现了她与尤三姐的可类比之处,写完之后随手贴到我常去的论坛上,敲标题时,脑子里自然而然地冒出“误读”二字。

在此之前,我看到的关于《红楼梦》的文章都是严肃的、认真的,当个学问来做的,而我的阅读,只是希望推己及人,以心换心,相形之下,就显得不那么“正”,只好以“误”名之。

所以,在我的笔下,没有才子佳人的旖旎缱绻,我只是在用一个现代女子的眼光去看她们,越过迷离的乱世风烟,越过那些被后人强加上的炫目光环,我知道,她们如我一样,不过是平凡女子,谋生亦谋爱。

读书报:你的解读只是个性化解读,当你决定出书时,有没有找过相关的专家帮助把关?

闫红写《误读红楼》时,我尽量不让自己看书,我对《红楼梦》足够熟,老翻书反而影响思维的整体性。

我和学术界来往比较少,写好之后,就贴到常去的一个历史论坛上,请大家纠错,网络上有很多高手。在这里,也要跟广大读者说一句,水平有限,小错难免,欢迎大家指正。

  读书报:和你同样热衷于这种个性化解读的,还有不少人。诗词方面有安意如、江湖夜雨等等,《红楼梦》的解读最炙手可热的当然是刘心武,年轻的作者还有胡楠等等。你看过他们的作品吗?

闫红安意如和江湖夜雨的我都看过一些,他们和我的写作路子不太一样。年轻的作者里,写《明朝那些事儿》的当年明月比较对我的胃口,他笔调轻松,却不乏对人性深切的了解,行文能让人产生一种阅读的速度感。

刘心武先生的作品,我以前看过一点,他刚刚说秦可卿可能是王爷的女儿时,我是赞同的,就像我写《误读红楼》时,也对作者为什么这样写有很多推测,后来他跟现实对照起来,说历史中真有这码子事,我开始困惑了。毕竟,在我眼中,《红楼梦》就是一部小说,不存在储藏历史真相的任务。

读书报:说到诗词解读,其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个性化解读也涉嫌抄袭了,比如安意如被指抄袭江湖夜雨。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是因为频频出书积累不够,还是其他原因?如何才能避免这种现象?

  闫红关于安意如的抄袭,有些例子也是有点冤的,我看了,真的只是引用史料,可能是她窜红太快,太招人恨吧。

当然了,可能也有些地方,她确实“引用过度”了,我不是很了解,不过这给我一个警醒,不久前我在MSN上碰到一个朋友,赶紧跟她讲,对不起,我有篇文章里引用了你一句话,照顾语气没有注明,她很豁达地说,没关系,我也引用过你的。

读书报:作为记者,你的写作为你带来什么变化?就拿生活和工作来说吧。

闫红我还没有发现有什么变化,有时也会怀揣了一点小“野心”想,将来有没有可能变成一个专业作家呢,那样就不用被钉在一个地方了,可以有余暇去自己想去的地方,甚至去我喜欢的城市,像西安、太原这些地方定居,但这都是凌晨醒来睡不着时的胡思乱想,天一亮就清醒过来了。

读书报:你的阅读面很广吗?有什么偏好?新书的写作时间并不长,有没有“赶”的心态?

闫红:平时是挺喜欢乱翻书的,这可能是形成我写作风格“混搭”的一个原因,有位我很崇拜的尊长曾开玩笑说,你东拉西扯的本事很像鄙人。

相对而言,我看历史方面的书多一些,我一直有个想法,我们不能活得更长,但可以走得更远,看得更多。读历史书,如同在若干个时空里穿梭,见更多有意思的人,听更多有意思的事,我生命的容量也无形中增加了,我觉得这是我抵抗生命的虚无感的一个办法。

新书看上去只写了半年,不过我在网上查了一下,2005年7月,我就着手写董小宛了,那些想法,在我心里早就磨了很多遍,只不过,一直没有下定决心勇敢上路而已。

读书报:从记者成长为畅销书作者,网络在中间起到什么作用?

闫红嘿嘿,我还没感觉到足够畅销。

如果没有网络的话,我首先就不可能认识这么多朋友,没有大家的支持鼓励,就没有勇气一篇一篇写下去,也不可能被出版公司知晓,不过一开始,我只是把网络当成一个晚上吃过饭后串串门的去处,发现它能够改变生活是后来的事。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