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用怀疑、热情、构想的力量来审视一个分裂的文明,其作品如同一部女性经验的史诗。
――诺贝尔奖委员会
21世纪走
莱辛一生勤于笔耕,早在1950年就发表了处女作《野草在歌唱》,而2006年还有长篇小说《裂缝》面世,下一部作品正在写作中。迄今为止,莱辛创作的作品多达50多部,绝大部分是小说,也有戏剧、诗歌、传记及散文等,可谓多才多艺,著作等身。难怪瑞典文学院公布其获奖的消息后,陆建德、虹影等学者、作家马上作出反应,表示莱辛的获奖是实至名归,而且来得迟了点儿。在一次访谈中,莱辛曾提到,有一次同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评审委员坐在一起,那老头说,他们永远不会把奖授给她!也许,10月11日那天,当莱辛得到消息之际,她自己也会很惊讶的吧。
说出人意料,是因为莱辛的名字并没有出现在媒体事先炒作的预测名单之中,似乎,莱辛是诺贝尔奖竞争中的一匹黑马。其实,10年前的1997年,莱辛就是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之一,有人说早在40多年前就是了!1998年花城出版社出版了莱辛的短篇小说集《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的故事》,在图书封面上很醒目的地方打上了“本书作者曾是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的字样。该书一共收入了莱辛早期14个短篇小说,大部分都是讲述和探讨男女关系问题,有关于女人在生活及工作中所遭受的辛酸和痛苦,有关于女人在人生中所经历的迷惘失落以及所作的抗争等,有关于男人的粗暴和不忠的,还有的就是描写在婚姻、家庭及事业中女人和男人各自所面对的种种压力及困境。作家运用她那冷峻细腻的笔触,把一幅幅真实的生活画卷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情节生动,可读性很强。生活中的莱辛极其喜欢猫这种动物,该集子有一篇题为《老妇人和她的猫》,生动地描写了人与动物的那种不同寻常的关系,读来令人感动。
莱辛曾两次结婚并离异,共有3个孩子。1949年她携幼子从南部非洲回到英国,当时两手空空,囊中如洗,全部家当就是皮包中的一部小说手稿。那就是不久后以《野草在歌唱》(1950)为题出版的一部长篇。小说以黑人男仆杀死家境拮据、心态失衡的白人女主人的案件为题材,侧重心理刻画,表现了非洲殖民地的种族压迫与种族矛盾。该书的出版使莱辛一举成名。
1962年发表的《金色笔记》(2000年译林版)通常被公认是莱辛的代表作。1988年,辽宁人民出版社曾出版了此书,当时用的书名是《女性的危机》,并称其为波伏娃《第二性女人》的姊妹篇。在这部作品中,作者打破了按照时间顺序叙事的传统创作方法。整部小说不分章,以名为“自由妇女”的第三人称中篇故事为支撑架构,分为五个小节来叙述两位单身母亲(安娜和莫莉)的生活和事业。各小节之间夹有一串安娜的“笔记集”。这些笔记片段以笔记本的颜色(黑、红、黄、蓝)来命名,分别记录着女作家安娜过去在非洲的种种经历以及同政治生活相关的事件和体验、一篇正在构思的小说和她同时代人的生活。最后一节“自由妇女”之前还嵌入一个独立的“金色笔记”部分。全书呈现一种刻意安排的万花筒式的混乱,其多重结构与作品的多重主题相对应。该书引起读者广泛的共鸣,特别受到女权主义者的关注,被视为女权主义的经典文本。但是莱辛反对给她贴上女权主义的标签,对女权主义的一些过激的观点及做法也颇有微词,认为女权主义有时纯粹是瞎胡闹。但不管怎样,她的很多作品还是体现了女性的独特视角,对两性关系有深入探究,瑞典文学院在颁奖理由中称“其作品如同一部女性经验的史诗”,应该是恰如其分的。另外,她这部小说在写作手法上新的尝试也得到了评论界的好评,人们认为该书是莱辛偏离现实主义的标志,是一部关于小说的小说。
长篇《又来了,爱情》(1999年上海译文版)写于1995年,是莱辛进入晚年以后的代表性作品,无论是主题的开掘、技法的运用,都臻于成熟。小说的女主人公,剧团团长兼编剧萨拉・德拉姆是位年逾六旬,守寡多年而风韵犹存的知识女性。她把19世纪的传奇人物朱莉・韦龙的故事改成剧本,准备上演。然而,在排练过程中,她同比自己年轻许多的导演以及男主角发生了微妙的感情纠葛。她被这突然袭来的爱情风暴冲击得迷失了方向。在小说中,萨拉的情感故事与其笔下的女主人朱莉的独特经历构成两条相互渗透、相互烘托的叙事线索,由此,作品深入细致地展示出当代女性深层的内心世界和对爱情的强烈渴望。
莱辛是以长篇小说闻名于世的,但是其中短篇也同样具有很高的水准和可读性。浙江文艺出版社2003年出版了莱辛的中短篇小说集《另外那个女人》。集子中诸如《另外那个女人》及《爱的习惯》等篇目,生动地描绘了现代社会两性关系中某种微妙的难以言说的情形。英美文学专家黄梅评价说:“莱辛的中短篇写作‘缩微地’体现了她作为一个严肃的作家在题材、主题和风格上的追求和探索……从写作方法上看,绝大多数中短篇是写实的。”
上面介绍的都是已有中译的莱辛作品,可以看出,国内外国文学界对莱辛的关注已很有些年头。而据我的了解,我国最早翻译出版的莱辛作品,可能是1956年10月新文艺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前身)刊行的《渴望》(该作品很可能就是作家处女作《野草在歌唱》的另一译本)。另外,国内对莱辛的研究也已有一些,今年初,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王丽丽教授就出版了专著《多丽丝・莱辛的艺术和哲学思想研究(英文版)》(社科文献出版社,2007年3月),还有英美文学研究生把莱辛选作毕业论文的题目。当然,作为英国文坛的长青树,莱辛极其多产,她更多的作品仍未翻译过来。
她其他的主要作品还有长篇巨制五部曲《暴力的孩子们》――即《玛莎・奎斯特》(1952)、《良缘》(1954)、《风暴的余波》(1958)、《被陆地围住的》(1965)及《四门之城》(1969)――这些作品以细腻的笔触、写实的风格展现了一位在罗得西亚长大的白人年轻妇女的人生探索和寻觅。大约从上世纪60年代以来,莱辛对当代心理学及伊斯兰神秘主义思想的兴趣开始在作品中时而得到体现,但她仍然关注重大的社会问题。70年代她撰写了有关个人精神崩溃的《简述下地狱》(1971)及讨论人类文明前途的《幸存的回忆录》(1974)。《黑暗前的夏天》(1973)则讲述了一位中年家庭主妇的精神危机。此后她另辟蹊径,转向科幻小说的创作,推出一系列总名为《南船座中的老人星:档案》的所谓“太空小说”,包括《什卡斯塔》(1979)、《第三、四、五区域间的联姻》(1980)、《天狼星试验》(1981)、《八号行星代表的产生》(1982)等。莱辛以科幻小说的形式写出了对人类历史和命运的思考与忧虑。而她上世纪末发表的一些作品,像《简・萨默斯日记》(1984,外研社2000年6月出版了该书的英文本,王宁教授作了详尽深入的导读)和《好恐怖分子》(1985)等,就题材和风格而言,基本可归入写实范畴。
值得一提的是,这位年轻时热衷于共产主义的女作家在1993年5月还访问过中国,在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和师生们进行了座谈。期间,著名英美文学专家陆建德、张中载等同她有过亲切的交谈,对其印象颇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