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反美容之冲击与进化

2007-10-24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赵强 我有话说

从医学、传播学、经济学、市场营销学来到美学本身,反美容潮流并非回归“清水出芙蓉”的原始信仰,而是黑格尔式的绝对理念的世俗化,它仅仅只是试图让美变得触手可及。

进化

美学在西方一向有两条线索,一条是学科创始人鲍姆嘉通所提倡的“感性学”,另一条是西方哲学集大成者黑格尔所强调的“艺术哲学”。二者都以Aesthetik命名自己的皇皇巨著,这也是那些个有名的汉语音译词中埃斯特惕卡的来历。美容似乎是种生活方式与化学和医疗技术的结合,在美学经典著作中见不到美容这个主题倒是颇为遗憾。精神分析美学、人类学美学、形式主义美学、分析美学、结构主义美学、解构主义美学、现象学美学、存在主义美学、阐释学美学、接受美学,其后五花八门的流派从现代直达后现代,但在试图对美容进行学理分析的时候,却难以在各种理论中找到可凭之据。

也许只能这样认为,美容既非感性,又非艺术,因此可以排斥在美学对象之外。但美容早已成为一个现象,在现代社会中形成护肤、化妆、瘦身、整容一条产业链,几乎是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女性不可或缺的环节。今年初,英国文化部长和米兰市长都呼吁禁止超瘦模特登台,他们的理由是,“时装界鼓吹瘦就是美,对少女的自我形象和健康构成伤害。”于是,法国、意大利、美国和英国的时装工业联合会正式宣布将考虑模特过瘦带来的问题。最近,韩国媒体报道十余年前整过容的明星纷纷遭遇“整容副作用”,这让接受整容手术的新艺人不寒而栗,因为整容风刮过,在韩国艺人中,几乎90%以上都有过整容的经历,但“不管医学再怎么发达,脸上各个部位反复接受手术,总是会有后遗症留下来”。

而视觉冲击力最强的反美容广告出自多芬公司,他们先是跟《十七岁》杂志联手对英、美两国2000名年龄介于10岁至14岁之间的女孩进行调查,以研究媒体广告对女孩心理的影响。英国《独立报》援引调查数据报道,77%的受访女童认为自己体型偏胖、相貌丑陋,并且看到模特或娱乐圈名流的照片时感到沮丧。超过半数的女童用消极的形容词,如“令人反感”、“丑陋”等描述自己。甚至有女孩绝望地表示:“杂志里的照片让我感到悲伤,因为我知道我永远无法那么漂亮。”多芬公司为了缓解全球女孩子的“美丽压力”,推出了一系列“反美容”广告,其中名为“进化”和“冲击”的两个广告在视频网站上发布,迅速取得了数十万的点击。

“进化”描述了一个女性化妆造型并拍摄广告画面的全过程,展现化妆术、摄影术与电脑修饰在制造美女图片中的翻云覆雨;“冲击”则首先浮现出一个满脸雀斑的金发女孩直视着观众,迷离的眼神,天真而淳朴,这时候,无处不在的美女图片铺天盖地地闪现,冲击着人们的视觉神经,然后是一连串震撼的整容片段,最后打出字幕:“在美容产业影响您女儿前,请和女儿谈谈。”多芬是美容产业龙头之一联合利华的下属企业,推出这组广告的动机可疑。联想到前年多芬的重头市场活动是“真人”女模特,招募了从22岁到96岁各年龄段的六位普普通通的形象代言人,在巨大的争议中,多芬的发言人表示:“通过这项活动,我们要向全世界的人们表明,美丽是多元化的。我们希望能够抛砖引玉,让社会接受更加现实、更加宽容的美女概念。”这的确是个狡黠的市场营销方案,多芬因此创下了700%的年销售量历史最高增长率。“反美容”广告也许能带来同样的奇迹,因为,它真的迎合了某些趣味。

黑格尔认为古希腊艺术是美的典范,大师们总憧憬着某个黄金时代作为其绝对理念的“绝对的最高表现”,那个时代是不可企及甚至不可想像的。那么,可以类比的是,那些模特和美女的图片很好地成为了一种不可企及的标准。从医学、传播学、经济学、市场营销学来到美学本身,反美容潮流并非回归“清水出芙蓉”的原始信仰,而是黑格尔式的绝对理念的世俗化,它仅仅只是试图让美变得触手可及。当典范不再是理想,美的世俗化便胜过了美的神话。从这一点上,甚至感性的线索都可以找到,那就是,认同。当美成为可以认同的邻家女孩时,反美容正带我们远离绝对理念。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