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探月的核心是技术创新

2007-11-07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黄永明 我有话说
38万公里外的月球,是地球的唯一自然卫星,也通常被认为是深空的开端。半个世纪以来,人类已经掀起了两轮热潮,探索这个熟悉又陌生的邻居,开辟各种意义上的新疆域。我们此时正在经历第二次热潮。尽管两次热潮的背景和战略意义不同,但它们的核心是相同的――技术创新。

50年前,随着一颗卫星的上天,人类进入了

太空时代。这颗前苏联发射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名为“Sputnik1”,它所带来的影响是全面的:政治的、军事的、技术的和科学的。美国随即做出了反应,开始大力推进人造卫星计划。1958年1月,美国的第一颗卫星上天。同年7月,美国宇航局(NASA)成立。

Sputnik1开启了人类的太空时代,也拉开了美苏太空竞赛的序幕。1961年,前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的上天更加速了这一进程。美国率先实现宇航员登月的“阿波罗计划”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的。从1969年开始,美国宇航员先后六次登陆月球。虽然这种行为是冷战的需要,但这一过程中的技术创新所带来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比如,用来降低宇航员体温的技术后被用于医疗,为大约650名生来就没有汗腺的儿童解除病痛。

美国利用载人登月中的技术创新,在前苏联的面前绝尘而去。接下来,在1976年以后长达18年的时间里,世界上没有进行过任何成功的月球探测活动。而进入21世纪,探月又开始明显升温。美国总统布什在2004年提出了重返月球、登陆火星的宏图大计。然而,随着三个月后柏林墙的倒掉,这项计划也就变得无足轻重了。

小布什的计划与其父亲的一脉相承,但如果总结其中的关键词的话,那么“冷战”已经悄然转变为“太空经济”了。而谁发展出了核心技术,谁才会站在太空经济的金字塔尖。如果要实现他的这一目标,举例来说,用于替代航天飞机的新的航天器是必须的。航天飞机不够安全,发生事故的概率是1;220,而美国人想要把这一概率降低到1;2000以下。这其中所蕴含的技术创新显而易见。

这也是为什么印度在2000年提出发射月球探测器时会在本国国内遭遇质疑,不少人怀疑这是一种“重新发明车轮”的行为:“阿波罗17号”在20多年前就已经做到了长的月球登陆飞行――301小时51分,最长的月球表面舱外活动――22小时6分,带回最多的月球物质――112千克。到1976年,历次登月中宇航员带回的月球物质总重已经达到了382千克,月面有97%的面积已经被测绘过。那么,印度仅仅发射一颗月球卫星究竟又能包含多少创新呢?

实际上,印度空间研究组织(ISRO)在其历史上从未提出过如此雄心勃勃的计划,它此前无非是建造过一些通讯卫星、气象卫星和地球资源卫星,那些卫星被发射到1000千米的太空中。印度空间研究组织的负责人说,他们将会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

出于同样的原因,我国“嫦娥一号”一飞冲天背后所蕴含的技术创新也令人关注。“嫦娥一号”此次在轨道设计、深空测控等方面做出的自主创新,包括发射塔建造过程中的技术创新,都成为了其中的亮点。而这仅仅是一个开端,随着探月工程二期、三期的开展,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和价值必将愈加凸显。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