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南京某高中为顺应新课改要求,应对新高考,将语文,数学,外语,计算机四门课由原来每节40分钟改为70分钟。这种做法的初衷固然是好的,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学校领导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的治校理念,不墨守成规,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首创精神。但是就这种改革的效果而言,还是值得商榷的。
其一
其次,易使学生养成课后不复习的习惯。该校一名学生说:“老师要求作业必须在课堂上完成,所以上完自习课我们回家就可以睡觉了。”其中不乏调侃成分,但也可以看出该校存在这样一种情况:学生过分依赖老师课堂上的讲授,课后很少进行复习巩固。据心理学中著名的爱丁浩斯记忆曲线,我们可知,只有通过不断的重复记忆,才能为日后的回忆建立更多的联系,以达到能够长久记忆的目的。况且,高考,它一方面考的是能力,另一方面考的则是做题的熟练程度。而对所学知识不熟悉却想能熟练做题,这是不可能的!大凡曾经作过学生的人都深知复习的重要性,倘使这种不复习的倾向蔓延开来,那学生们最终又能学到什么呢?
最后,学校这种课堂改革,它本身就是一种应试行为。校方做出这样的课堂改革,为的是紧跟高考改革动向,目的是使学生们更适应高考的要求,以谋求学校更高的升学率。倘在十年前应试教育横行天下之时,这种做法一定会赢得满堂彩。但是,在素质教育已经搞了这么多年,人们注意的焦点更多的集中在个人能力上的今天,尤其是在提倡人的全面发展的今天,这种改革则并不是值得提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