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噱头

2007-11-14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半夏 我有话说

从字面上说,以作家为例,封笔只方便理解为他们暂时停止了以署名形式发表新鲜的文字。一旦日后时机成熟,那些宣布封缄了笔墨的大家们,大可以携带百倍的疯狂,卷土重来。

封笔这个词,古代是没有的,可见属于典范的白话文,是后来才有的新气象,很有点儿变法图

新的法家风貌。按照目前使用最广泛权威最具备的中型辞书《现代汉语词典》最新版的解释,封笔的解释是:指作家、画家、书法家等不再从事创作活动。

既然是作家画家书法家们担任动作发出者,可见该项动作,原本是文人的游戏。但所谓文人游戏,绝非能够涵盖整体意义上的大多数。譬如鬻字为生的人,就封不得笔。因为不封还未必能维持油盐酱醋的基本开支呢,一封起来,保不齐就得断顿。偏这鬻字,正巧是炊具上面煲粥的结构,天生就足以充当证明这个道理。人穷志短,连碗粥都喝不上,哪来的勇气和气力去封掉生活来源的秃笔呢。至于其他领域靠出卖创作品维持生计的,无非也是同样道理。

这样看来,尽管权威解释中,由于语言学的条目限制,没有详细划出封笔的具体门槛,但其明言某家某某家而非某或某某工作者,足见该项动作,根本就不是一般文人能够驾御伺候得了的规定动作,而只能是个中翘楚的大人物才可以于股东掌中玩弄的,包藏相当技术含量的高难动作。

说到大人物,自然就不是混同于普通群众的规格标准件,所以其不能以寻常理念衡量是不言而喻的。在文字具有信息发布统治力的时代,封笔的确是个有力度的震撼作为。但这不等于说,在后文字统治力时代,它就丧失了转圜的空间。作为大人物,不论封还是不封,都并非僧家斋戒所要求的那般刻板严峻,并没人去贴身死盯,或者说贴身的人都不会去死盯。因此,荤素搭配,荤菜素烧,素菜荤做,都是不妨来得的。

封笔肯定不是围绕自己周边开掘一巨圈宽大幽深的封锁沟。那是日本鬼子对付抗日军民的伎俩,怎么可以拿来收拾正面形象的自己?大人物们都是通过努力奋斗出来的成功人士,没来由让他们培育糟蹋自己的虐待倾向。所以,如刘邦所自诩的那样,对钱财名利秋毫无犯,起码在封笔的case中,是不可能实现的离奇境界。

其实,从字面上说,以作家为例,封笔只方便理解为,是他们暂时停止了以署名形式发表新鲜的文字。这里,首先不是永远。因为不胜枚举的事例已经证明,一旦日后时机成熟,那些宣布封缄了笔墨的大家们,大可以携带百倍的疯狂,卷土重来,一如花谢了可以再开,一如虫子的冬眠春蛰,没人可以阻拦。

其次,封笔不是绝笔,封缄或曰不再发表的,只限于新鲜文字,简而言之,就是只在非故步里面,实现自封。从前的旧货,则并不因此而真的窖藏封存起来,反而可以趁机炒炒冷饭,整理成着意编排的文集选集自选集,批量分步推出,可以像篦头发一样地发动新一轮的再造攻势。甚至某些当年曾经遭到遗弃的未刊稿,也可以因此待价而沽,获得凭空问世的机会,行情也往往如其所愿地有所攀升。

再次,就是以作家名义行世的大人物之封笔,也只是限于文字在公开出版物上的常规性刊载发表。也就是说,封的是笔,而非其他。譬如嘴巴,并不因此而贴上封泥,实在说也贴他不住。所以一样可以通过其他口头的身体的各种花样形式,继续发表自己。而只要你是足够知名度的大牌,自不乏媒体载体,因为阁下封笔的题材,蜂拥而至,将你的非文字形式,转换为文字形式以及其他什么的形式,继续替你记载发布出来。虽然那不是直接署名的动笔文字,版权却无疑专属于你,他人不得免费使用。落实到网络的时代,甚至可以不需顾忌地在所谓属于自己的虚拟空间里,依旧进行不经意的非官方发表。都说封口天经地义需要一笔殷实的通货,可比起封笔来,就略略显得有些粗糙局促乃至板滞。不必言说的,未必不能够发生经济学意义上的利益斩获,甚至在数据和当量方面,远比妇孺能详的那些利益,来得越发高大花俏。

如此看来,封笔之中,真的潜伏着许多高深的智慧。所以大人物必然是得心应手了然于心之后,方才摆弄起来。于是,它既可以是迫不得已的被动撤退,也可以是意在笔先的主动转移;既可以是才情或者权谋的休养生息,又不失为一种藏拙或者韬晦的计策。

回到语言学的阐释,封这个词,除了有封闭封缄的意义之外,更有富厚和巨大等等重要义项。封翁太老爷,是谁都不肯拒绝的舒坦;封豕长蛇也即大猪和长蛇,虽然譬况贪得无厌,附着了某些负面的感情色彩,但在名利场中,剥离掉那些无用的色彩,放弃止境的无畏进取,理所当然具备万众瞩目的积极意义。

蔡康永说,写作是发泄的管道。照这个理解,封笔岂不是自家掐断了下水道路。排泄系统遭遇憋屈,也是要出人命的。许多人写文章,习惯称自己笔者。照此逻辑推理,则封笔便是某种意义上的自我谋杀。死人的事虽然经常发生,却终究不是好事情。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而自救的迫切企望,当然更甚于救人。所以,尽管非大人物的写作者们,原本没甚资格置喙于封笔,却可以凭借上述生活生存上无疑正确的天赋理由,乘机给自己谋生糊口,寻找到确凿无二的得当借口,合理规避粉碎饭碗的悬疑,而将封笔这个非凡命题,拱手甩给有资格于此炫技的大人物。这也就无怪后者在此个案中,展转腾挪,独占鳌头,摆弄出许多令无名之辈望尘莫及徒增景仰的高妙噱头,体现名与非名世界的多样性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