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乌拉特,你的生动厚重我记得

2007-11-28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梁鸿鹰 我有话说

认识卫庶,知道这本让我很难忘却的书,是在一个主客年龄颇为悬殊的饭局上。

今年八月十五前夕,我的老师――76岁的陈寿朋教授请生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几个“文人”小聚。饭局尚未开场,就见到卫庶题赠陈老师一本书,名叫《乌拉特原生态调查》。记得当时大家为书名又是“原生态”、又是“调查”,颇调侃了

一阵子。书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是“妙手文丛”的一种,装帧一如这个出版社以往的风格,普普通通,毫不起眼。粗粗翻过几页感觉不错,很想读下去。

乌拉特前旗与我出生、生活了18年的老家磴口县,同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境内。卫庶作为党报青年记者,被派到那里,工作了一年。在这一年当中,他与那里的干部群众有很多接触,有的是工作上的安排,有的是出于自己的兴趣,这样,经历过不少事情之后,他深深迷上了这个不被人们注意的地方,由衷地爱上了那些纯朴、厚道、明亮的人们。他在那里锻炼,调查研究本来是应有之意。了解、认识、熟悉历史现实,进而进入帮助工作的状态,是他的客观需要。不同的是,像陈老师在序言里说的那样,他是个“有心人”,他用记者的眼光,甚至是采用社会学家的手法,写出了我们眼前的这本书。看过书你会发现他与那里的人们感情有多深。“这些人的生活绝对不富裕,感情却格外地丰富。他们都那么善良和开朗、那么宽厚和仁慈,让我一见如故。”不起眼的乌拉特啊,你的厚重与生动,卫庶确是放在心上了。

卫庶说:“这里记述的东西,都是我和讲述者面对面交谈得来的。有的是在农民的炕头上,有的是在牧民的小院里。这里没有任何现实主义,只有现实本身。”初看上去,全书似乎就像是一本采访手记。我们以为他让不同的人说话,与他们拉家常,记下来,整理好,书就有了。其实没这么简单。这本书类似国外流行过的“口述实录”,但有更多的定向性和目的性,搞了“入户调查”,咨询了当地干部群众的意见,有他扎实的积累垫底。他花了一年工夫,把全旗快跑遍了,他帮贫困学生、扶助低收入家庭、组织征文活动等等,着实做了不少事情,了解到很多情况。但真正到了书里,他则想尽量隐掉自己。他的想法是,自己也就待了一年,还没有什么发言权,最好是让老百姓说,把生活在这里的群众的想法,原原本本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自己的任务也就完成了。他选取了对7个牧民、6个农民、3个城里人、5个当地知名人士家庭的访谈,看似随意,实际上极有慧眼,放在一起效果很不寻常,形成了一幅当代内蒙古河套地区的风情画,勾勒出乌拉特前旗的社会历史、人民生活状况的整体面貌,那些细致、生动、把人吸引得住的东西,记录了当今普通人的思想和心理、忧愁和欢乐,历史本来就属于普通老百姓,看过书你会觉得卫庶的这种意识非常明确、执着,二月河说“这书写得太老实”,就是这个意思吧。

读了这本书,人们了解到,乌拉特前旗与河套大部分地区一样,经历过移民搬迁、蒙汉融合的历史过程。写在书里面的许多人回忆了他们的过去、尤其是先辈的苦难。解放前,不知有多少穷苦的人们,背负着前辈的嘱托,怀着求生或发展的热望,拖家带口来到河套,辛辛苦苦地在这里生存、成家、立业。那些普通的农牧民们祖祖辈辈、老老实实地种着自己的地,放自己的羊,算计着农药、化肥、种子价格的升降,掂量着种地、养猪、放牧的得失。卫庶以统计学家的细致和耐心,倾听和记录下每个普通人的诉说,把他们嘴里的鸡毛蒜皮不厌其烦地记下来。他喜欢人们对他谈的所有东西,是因为“这些经历,都属于他们自己。听起来到处都是困苦,但同时充满了幸福感;到处都是挫折,却从没有气馁和恨怨;到处都是生活的琐碎,但生活的智慧和勇气正在其中”。书里也记了个别贡献很大却长期不为外界所知的人的事情。如乌拉特前旗有个人叫恩克巴雅尔,他参加过五四运动,“亲聆过李大钊的教诲,面见列宁、斯大林多次,对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有着重大贡献”,但至今没有全国性知名度。这里还有个毛主席、周总理都接见过的喇嘛,有带着群众致富、全国闻名的大能人。这片土地上发生过的最大灾难是日本人的侵略与蹂躏,爱国将领傅作义、女杰奇俊峰等人带领人民的抗争,书写了这个地方引人自豪的一页,卫庶组织了一次征文,以纪念抗战胜利的来之不易,效果也很好。

卫庶说自己有记录的习惯,其实他的观察力、描写力也是很强的。每当记录开始,他对自己身处的环境、接触到的人总会有些描写,我要是夸他颇得古人白描手法之神韵,大家一定不信,但确实写得细致、入微、独到。如状物:“院子里空空荡荡的,在南窗户前有一棵小小的树自得其乐地站在那里。地上零散着干的和半干的鸡屎,几声鸡叫似乎在通报主人或者同伴。鸡只有鸽子大小,背部、腹部和臀部的毛几近脱净,露着晒得红黑的鸡皮疙瘩,只是人走近的时候,跑起来还是很有力量。”又如写人:“听到院子里拖拉机的声音,接着就进来了一个浓眉大眼的高壮汉子,脸色红黑红黑的鼻梁挺直,宽宽的额头上是三道深深的皱纹,十分有趣的是,额头纹的皱褶深处居然还透着肉白色。脚上都是泥土,和我握手的时候很有劲。”等等,很有味道,体现了他很好的文字功底。

二月河说得没错:“卫庶是个很本分的青年,聪明而不精明。”他的“本分”在于永远相信脚踏实地,他的“不精明”依我看,就是注意观察,注意积累,注意思考,在这样一个浮躁的时代,“聪明”意味着主动去改变自己,去有意做一些别人还不愿做的事情。比如,像卫庶这样年龄的人,能不能拒绝时尚的诱惑,能不能摈弃一个大报记者的做派,老老实实地做回老百姓的小学生,这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个很大的考验。卫庶的实践和他的书告诉我们,其实在当今,愿意和老百姓在一起共同前行的年轻人,还是不少的。这会使我们对未来更加充满信心。

看认识的人、至少见过的人的书是一乐,好书反复看、再评点几句,亦复一乐。写下这些文字,是希望卫庶发扬优良作风,找机会为内蒙古人民再做更多事情。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